央廣網北京10月19日消息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到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為的是讓水域生態環境惡化和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回應,常年禁漁期制度包含整個長江流域,目前長江捕撈業已進入漁民越捕越窮,生態越捕越糟的“死胡同”。下一步將探索建立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補償制度,引導長江流域捕撈漁民退捕轉產,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從“養”上找出路。
據了解,長江流域的水域面積占到全國淡水總面積的50%,長江漁業曾輝煌一時,上世紀50年代長江漁業年均捕撈量在45萬噸左右,占到當時全國淡水水產品捕撈產量的60%。而現在長江干流的捕撈產量已經不足10萬噸,只占到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
長江流域常年禁捕后,如何引導漁民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既保證生態效益也保護經濟收益成了問題的關鍵。在中國鄉村之聲特約評論員魏永剛看來,長江捕撈轉型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生產方式進步的表現。
魏永剛:如今很多人還記得《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詞,“清早船兒呀去撒網,晚上回來魚滿艙”。多少年來,這是長江流域河湖地帶讓人難忘的美好記憶。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淡水捕撈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僅捕撈技術有了變化,而且捕撈對于長江生態的影響日益明顯。因此,就有了《關于加強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工作的意見》。
出臺《意見》的背景有兩條。第一,目前長江干流捕撈量僅占全國淡水水產品總量的0.32%,這說明,長江流域常年禁捕對于淡水產品供應影響不大;第二,我國水產品總量的3/4以上已經是養殖產品,這說明,長江流域禁捕對于水產品生產影響不大。
長江流域禁捕不會影響淡水水產品供應和生產,但靠捕撈為業的漁民影響大不大呢?國家已經在考慮建立禁捕補償制度,對漁民生計進行合理保障。除此之外,從“養”上找出路,也是一條重要思路。讓習慣了捕魚的人去干其他事情,對漁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從“養”上找出路,非常重要。在禁捕的地方,推廣成熟的生態增養殖、循環水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讓漁民仍然從事他們熟悉的養魚職業,這也是一種現實選擇。
生產方式變革一直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漁民從捕撈到養魚,無論是生產還是生活,都需要有一定改變。這種改變,從大方面講,是為了保護長江生態,是以漁民自己的生產方式變革為長江生態作貢獻,是投身一項偉大的事業;從小方面看,捕撈到養殖的生產方式變化,也是個人和家庭生活的變革,是分享社會進步的成果。長江水養育了億萬人民,為了母親河的美麗,因水而生的漁民一定能夠自覺完成這個轉變,讓生活更美好,讓長江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