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中央農辦主任韓俊等答記者問——
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經濟交出靚麗答卷
本網訊 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工作的進展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副部長葉貞琴,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副主任吳宏耀出席新聞發布會。
農業農村經濟呈現“六新”
韓長賦在介紹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情況時表示,黨的十八大召開五年來,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是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農業農村發展也是如此?倳浉叨戎匾暋叭r”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形成了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三農”思想。各級農業部門學習貫徹總書記“三農”思想,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聚焦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著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為穩定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了“壓艙石”的作用。
韓長賦指出,農業農村經濟的好形勢,概括起來有六個“新”:糧食生產能力登上新臺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新局面,現代農業建設邁出新步伐,農村改革展開新布局,農業綠色發展有了新進展,農民收入實現新提升。
在糧食生產能力方面,韓長賦表示,農業部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擺在首位,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調動地方重農抓糧和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推動糧食生產在高起點上再上新臺階。2013年首次突破1.2萬億斤大關,已連續4年站穩這個臺階。今年也會保持在1.2萬億斤水平。五年來,不僅糧食連年豐收,其他重要農產品也供應充足。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人均占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農業部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明顯提高。根據市場,減玉米、增大豆,籽粒玉米近兩年累計調減了種植面積近5000萬畝,大豆面積增加了1600多萬畝。同時,畜牧業規;蔬_到56%,漁業減量提質增效取得了明顯進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競相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明顯增加。糧棉油糖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生豬養殖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養豬大縣和奶牛大縣的產量分別占到全國的80%和60%。
在現代農業建設方面,農業機械化、科技化、良種化、規模化、設施化水平明顯提高。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已經超過了65%,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56%,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已經超過290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到40%。建成5億畝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超過52%,設施農業超過5500萬畝,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有了明顯改觀。
在農村改革方面,“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中央印發了土地“三權分置”辦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農墾改革等重要文件。目前全國已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面積10.5億畝,占二輪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78%。
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資源環境突出問題初步得到遏制。農業部推行綠色生產模式,堅決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啟動實施了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資源利用的強度降下來了,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退耕還林還草4240萬畝,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擴大到1200萬畝。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了,全國農藥施用量實現零增長,化肥使用量接近零增長,糧菜果茶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面積超過5億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率和農膜回收率均達到60%以上。
在農民收入方面,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1.2萬元,這四年年均實際增長8%,累計增長47.4%。今年上半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增長了7.4%,全年有望突破1.3萬元。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農民收入增速連年跑贏城鎮居民。貧困地區農民增收更快,年均增長超過10%,持續高于全國農村平均水平,年均減少貧困人口超過1300萬。
把農民增收作為核心任務抓住不放
在回答關于農民增收的問題時,韓長賦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拔覀冞要把農民增收作為‘三農’工作的核心任務,抓住不放!
韓長賦指出,保持農民增收良好勢頭,主要在于四個方面:
第一,要穩定家庭經營收入的基本面。一是提質增效,要把優質、綠色、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生產擺在突出位置,要培育農產品品牌,使好產品賣出好價錢。二是節本增效。要結合農業綠色發展,大力推廣節水節藥節肥節電節油技術,降低農業生產資料、人工、流通等成本。三是規模增效。要引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來增加農民收入。
第二,拓寬農業增收新渠道,把農業多功能價值發掘出來,培育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創意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引導農民工返鄉創業。
第三,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落實中央部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措施,擴大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把這些資產確權量化到戶、到人,盤活農村資產,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更多農民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第四,推進特色產業精準扶貧,促進貧困農民增收更為關鍵。貧困地區雖然生產設施條件差一些,但是有山青水美污染少的優勢。貧困地區應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通過這些措施,我們還是有信心、有辦法能夠保持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我們的目標還是‘兩個高于’,就是讓農民收入的增幅高于GDP、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幅。”韓長賦說。
兩手發力推進種業發展
在回答記者關于種業發展的問題時,韓長賦強調,我們是農業大國、人口大國,很多農產品產量都是世界第一,所以我們必須得有自己的種業。近年來,在種業方面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兩個輪子”一起轉,兩手發力推進種業發展,有了明顯的變化。
種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2016年申請的種業知識產權新品種比五年前翻了一番。一些機收玉米、節水小麥、優質大豆新品種選育上實現了突破。我國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達到了95%,水稻、小麥都是我國自主選育品種。全口徑統計的蔬菜品種,“洋種子”份額已經由五年前的20%降到了13%。
企業發展實力明顯增強。過去搞育種研究的主要是科研單位、大學,現在主要是企業,這是通過政策扶持企業搞研發的結果。同時支持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加大研發投入,50強種子企業研發投入已經達到了銷售額的7.4%。這50家企業的新品種申請權比五年前增長了1.2倍,F在企業數量減少了,但是企業個頭變大了,開始做大做強了。2016年我國種子企業的數量比五年前減少了一半,凈資產一億元以上增加了2倍多,種業小、散、亂狀態在明顯的改善。
種子生產和用種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過去育種很分散,農民都搞自留種,現在是搞種子育種基地,哪個地方有優勢就在哪兒搞。國家層面已經建立了甘肅、四川、海南三大基地。同時,建設了53個制種大縣為骨干、49個區域性基地為補充的種業基地,這都是“國家隊”。現在雜交水稻和玉米基地規模分別占全國70%、80%。
依法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前不久國家修訂了《種子法》,還修訂了九個配套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種子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開展打假護權行動,推行委托代理經營,建立種業大數據平臺,覆蓋所有種子企業和種子門店,實現了種子監管可追溯。
五年來農產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96%以上
在回答記者關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問題時,韓長賦表示,吃得安全是人民群眾的期盼,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基本的民生。農業部門有責任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搞上去。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明顯改善。這五年連續抽樣檢測,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都在96%以上。
韓長賦表示,農產品質量安全既要“產出來”,還要“管出來”。從監管角度講,十八大以來有三個明顯變化:第一,標準更加健全。這些年修訂了農獸藥殘留限量標準6000多項,農業行業標準5000多項,基本有標可依了。有了標準才能更好管理。另外,新型經營主體可以更好地按標生產。第二,監管更加有力。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強了食品安全管理,現在自上而下,包括到鄉鎮都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隊伍,全國有15萬人在做這個事,基本上村里有人看、鎮上有人檢、縣上有人管,執法監管已經由過去季節性的、運動式的專項整治轉變為常態化、專業化的市場監管。第三,責任更加明確。強化了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責任和生產者的主體責任。同時,農業部還在實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
韓長賦特別指出,我國奶業質量安全水平有了明顯提升。目前已有幾個品牌得到了歐盟認證,有的產品已經進入香港市場。在具體舉措上,農業部推進奶業養殖規;,飼養規模100頭奶牛以上的牧場已經占到了54%;推進擠奶的機械化,規模農場都已進入工業化生產過程,尤其制奶粉的鮮奶奶源都是機械化擠奶。同事,奶業的生產標準、監管標準、產品標準都很健全。奶業是現代化程度比較高的產業,是一個很完整的產業鏈,所以監管也在加強!拔覀冇行判恼衽d中國的民族奶業,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喝上優質的、安全的、中國自己的奶粉。”
“三個堅持”保持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
韓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能夠保持持續向好的勢頭,取得新的成就,關鍵在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我們“三農”工作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堅持做好農村改革的整體謀劃和頂層設計。黨中央高度重視從全局上協調推進農村各項改革,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都對深化農村改革作了部署,中央深改小組審議了一系列農村改革文件。一系列農村改革舉措的落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
第二,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在國家財政收支形勢趨緊的背景下,我們堅持把“三農”作為公共財政的支出重點,優先保障“三農”投入穩定增長。2013年到2017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農林水事物支出預計將會達到82839億元。推動新增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向農村傾斜,不斷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和水平。隨著城鄉統籌不斷深化,農業農村開始有了吸引力,現在下鄉返鄉創業就業人員開始增加。農民工正在由原來的“孔雀東南飛”,現在向“春暖燕歸巢”轉變,農業農村正在成為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第三,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取向。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嚴守耕地紅線,提出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現在全國已經劃定落實的永久基本農田面積已經達到15.5億畝,改進耕地占補平衡制度,扎緊了耕地保護的籬笆,我們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大幅度提升生態保護的等級,推進耕地、草原、河湖的休養生息。
在回答返鄉下鄉創業問題時,韓俊表示,農村發展既要有綠水青山,又要有人才青年,所以我們鼓勵農民工、企業主、大學生等各個方面人士到農村創業,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一些需要落實的政策。尤其是在用地、金融和培訓等方面要求加大支持力度。在用地方面,明確要求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整合落實支持農村創業創新的市場準入、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用地用電、創業培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各地通過建立返鄉創業園、企業孵化基地、創客服務平臺、開放式服務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務,通過這些途徑支持創新創業,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推行綠色生產模式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回答關于環保新規實施以來,如何處理生豬養殖與環境保護的問題時,葉貞琴說,處理生豬養殖污染問題很重要。農業部在這方面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主要在四個方面做文章,目的是處理好生產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第一是“禁”,在集中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地區,包括一些教育、科技園區等,劃定禁養區。國家有明確的政策,農業部和有關部門也出臺了技術指南。第二是“限”。對南方一些水網密集、養殖量比較大的地區,承載力不夠的地方禁限養。第三是“轉”。把生豬養殖向環境承載容量較大的地區轉移,如到東北地區,那里有玉米,土地也比較多。第四是“治”。采取生態養殖、資源化利用等方式治理畜禽糞便、治理環境污染。通過這四個方面能夠處理好生產發展、保障供應、環境保護、生態友好的關系。目前來看,東北容量環境比較大的地區,接納了南方水網地區不少的生豬養殖!巴瑫r,我們要提醒在禁養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一禁了之,必須科學劃定,嚴格控制禁養范圍,維護好農民利益!
在談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展時,吳宏耀介紹,近兩年,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三個調”和“三個激活”上,即:農業生產結構不斷調優、農業發展方式持續調綠、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調新;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
(本版圖片 農業部網站記者 李衛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