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重拳整治旅游市場亂象,效果最顯著的就是取消了一大批過去所謂的定點購物店,從根子上打掉了禍害云南旅游生態的病源,也斬斷了長期盤踞在云南旅游市場上的桌下交易利益輸送鏈條。
游客到云南可以買什么?去哪兒買?北京游客耿爽說,來云南除了想體驗民族風情外,更希望尋找到讓人眼前一亮的具有鮮明云南元素的文創產品,而不是粗制濫造、低品質重復、“爛大街”的旅游商品。最近7年來,耿先生每年都會和家人來云南旅行,他說,從香格里拉到西雙版納,從麗江古城到元陽梯田都充斥著來自義烏的小商品和辨不清真假的翡翠玉石,既不敢買,也不愿買,購物品質沒有保障。
“云南其實有很多好東西,這些物品承載著云南文化的‘魂魄’。”大理古城南門通道里的文玩店鋪老板段永祥說,門洞里“唱對臺戲”的4家店鋪是一個整體,店里經過精心設計和包裝的文創產品吸引著南來北往的客人:瓦貓玩具、扎染包包、鮮花制成的化妝品……店里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義烏造”旅游商品,而是用云南元素創新打造的特色產品,“講述本地文化”是這些產品最大的亮點。
段永祥介紹,在云南重拳整治旅游市場和游客“用腳”選擇的變革下,云南文旅產品要去偽存真,突出本地化、實現品質化才能持續發展。而香港游客李艾倫說,目前云南多地旅游商品的創新度和精致度不夠,甚至顯得過于粗糙,旅游商品應當實現品質化,讓外地游客“喜愛購物”,體驗到高品質的“云南味道”。
創新賦能喚醒云南多樣性資源
“云南不缺好物,缺的是敢于創新的勇氣和善于開發的決心。”省委黨校(云南行政學院)副院長歐黎明說,以前步入云南的景區景點,所逛之處滿是“打折”的銀器和玉石、“促銷”的茶葉,還有“土里土氣”的云南特產,“旅游商品高度雷同,做工粗糙、包裝滯后、沒有區域特色,這樣很難賣出好價。”
許多云南旅游從業者認為,云南以往的旅游商品可以說是“多而不精、粗糙而守舊”。
云南省旅游協會會長袁兵說:“游客的需求已經改變,他們希望帶走云南高品質且特色鮮明、值得購買的商品,這恰恰說明云南的多元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很受歡迎,在旅游商品方面存在巨大的開發潛能。”
金銀器物、木雕紅木、建水紫陶、翡翠玉雕、民族服飾布料……有著豐富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的云南,為發展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提供了沃土。近10年來,云南在文化產業的打造中,創造性地確立了“金木土石布”五位一體的云南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國家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云南文化產業增加值近700億元,在全國排名第17位,在西部12個省(區、市)中排名第3位。經測算,云南特色文化系列產品產值達1400億元。初具規模的文化產業,為打造云南旅游購物新生態奠定了扎實基礎。
在麗江,“花miao”作為新派鮮花餅的開發商之一,通過人格化的IP形象,傳遞文化認同的理念,讓傳統產品講起了品牌故事;在大理,“怒發沖冠”的云南瓦貓被賦予不同的造型和擬人化個性,變身“呆萌”寵物,創新開發出實用性強的瓦貓茶葉罐、香爐、吊墜等商品,備受游客喜歡;在普洱,傳統的普洱茶餅做成唱片的樣式,有著新潮的包裝、創意的樣式,還加入了電子芯片,手機掃碼既能追溯茶葉源頭,又能收聽少數民族音樂,“文藝”氣息十足……
“傳統產品不是不好,但可能存在局限性,不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個性化審美需求。”從事傳統扎染技藝多年的大理璞真白族染坊創始人段銀開認為,產品要走出去,就要進行升級,眼界和思路就要打開。她在傳統扎染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深度創新,找出80余種針法和扎法,開發了280余種結合現代市場需求的扎染產品,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新穎的內容和設計、創新的想法,都會為傳統白族扎染傳承和走出去注入新的生命力,關鍵是做大產業規模。”段銀開說。
著眼全鏈條打響云南好物品牌
云南財經大學民族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趙曉紅認為,一件好的旅游伴手禮,應具備深刻的思想內涵、新穎的表現形式、獨特的技術語言、合理的價格定位等要素。目前,云南旅游商品供銷體系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文化內涵挖掘不夠深入;二是缺乏現代市場需要的內容創新和設計創新;三是銷售渠道單一,主要為景區街區;四是特色文化產品缺乏規模化生產,大都是前店后廠,小散弱的現象明顯。
“商品從來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有了產品創新的意識,還需要建立起一條文、商、旅融合的商品供應渠道,解決從供應端到需求端的全部創新和升級,形成全產業鏈的構建。”昆明金鼎山拾翠國際民藝園區負責人陳璐表示,云南旅游需要構建一個全新的旅游商品供銷體系。
“云南要做旅游商品的聚集地,更要做優秀文化產品的創新發源地。”陳璐說,光有物產資源還不夠,如何吸引社會資本和投資者進入才是核心,如何從供給端“把控”產品品質,如何產出符合需求端的商品,這些才是云南旅游從業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在昆明拾翠國際民藝園區,個舊斑錫、劍川木雕、大理扎染、騰沖竹編等數十種非遺項目和手工藝企業在這里匯集,畢業于眾多高校的設計和研發人才在這里匯聚,旅游商品在這里實現了從產品研發、設計、制作到銷售的完整生產閉環,一件件消費者耳熟能詳的云南特色工藝品在這里“孵化”,被賦予“新活力”。
無獨有偶,2020年全省唯一上榜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建水紫陶文化產業園區,繼2019年產值達34億元后,也遇到了巨大的瓶頸。由于缺乏資本的進入,傳統的業態還是呈現小散弱的狀態,沒有優質的投資者,就引不進人才,內容創新和設計創新缺乏,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的愿望就無法實現。“建水紫陶的器型大多模仿景德鎮和宜興,缺乏創意,沒有制定出標準。”云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畫家羅江說。
省委宣傳部與省文旅廳相關人士介紹,近年來,云南堅持傳承與創新,推動全省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創意、設計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圍繞創意、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環節,從多方面著力,打造云南旅游商品全產業鏈:
——創建文化產業園區、基地,推動旅游商品產業資源整合。創建劍川木雕、瑞麗翡翠、建水紫陶、鶴慶銀器等一批具有較強整合積聚能力和孵化功能的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推動以“金木土石布”為代表的旅游商品產業要素積聚發展。依托我省豐富的非遺代表性項目、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推動文物、非遺資源活化利用和產業轉化,建設一批集文物展示、非遺體驗、文創研發、生產銷售于一體的文創產業示范基地。
——培育重點企業,激勵市場主體,整合小散弱的文化企業。通過金融、人才的要素聚集,通過國有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整合文化產業要素,通過內容創新和設計創新,實現文化創意產品向現代旅游商品的過渡,打造一批規模以上文化企業。
——打造品牌,發揮示范引領效應。通過行業協會,建立云南旅游商品品牌認證和發布機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
——構建旅游商品線上線下營銷推廣,推動云南旅游商品全方位拓展銷售渠道,通過網上銷售、線下體驗,引入現代零售業購物模式,讓一大批質優價好的文化產品進入旅游商品市場,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全新格局。
——培養人才,筑牢產業發展根基。通過專業培訓和工業設計的教育體系,讓一大批年輕創業者在設計領域得到系統的培育,為文創產品內容創新做好人才鋪墊。
走進云南,你會遇見“能唱歌”的普洱茶、神秘的咖啡盲盒、時尚感強的非遺飾品……原有商品升級、新品好物拓展,“一流資源”正在轉化為“一流產品”,形成“一流產業”,樹立“一流品牌”。
但是,云南以“金木土石布”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在推廣上還存在“硬傷”,外地游客不知道去哪里可以買到高品質的云南文創產品,“金木土石布”的產業鏈并未全面成型,市場的“最后一公里”還未打通。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黨委書記楊明俊坦言,高端旅行團隊空有購物欲望卻無從下手的狀況未得到根本解決。
業內專家表示,打響“云南同款”好物品牌是一條很長的路,云南已經在路上。打造“金融+設計生產者+銷售終端”為一體的平臺,讓社會資本和設計生產人才、銷售者有機融合,將成為推動這條路從“二級路”升級到“高速公路”的關鍵一步、高效一招。(記者 羅蓉嬋 龍彥 趙崗 畢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