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評劇劇目中,移植于其他劇種的劇目占據了很大的比例,綜觀這些劇目,有的成為了評劇的保留劇目,如《打金枝》《對花槍》《謝瑤環》等,有的演過幾場就漸漸地退出了評劇舞臺。通過對諸多成功移植劇目的分析,我們會發現對于移植劇目在創作過程中應遵循三個原則。
第一,應遵循評劇觀眾偏愛喜劇風格的審美心態。
評劇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在劇本創作風格上逐漸形成了以喜劇風格見長、多以大團圓結尾的特征,由此也造就了評劇觀眾對喜劇風格偏愛的審美心態。評劇觀眾更希望在喜劇中尋找心靈慰藉,在大團圓的結尾中享受懲惡揚善的快感。20世紀60年代沈陽評劇院將田漢先生創作的京劇《謝瑤環》移植成評劇,在移植的過程中,編劇做了一個大膽的修改,把京劇劇本謝瑤環被拷打致死的悲劇結局改為了喜劇結局。在謝瑤環被武三思等嚴刑拷打時,武則天及時趕到,救下了謝瑤環,并賜謝瑤環與袁行健成婚。同時,編劇在最后一場還新寫了一段御前陳情的唱詞,再一次表達了謝瑤環的一片忠心,這段唱后來也成為了評劇的經典唱段。從這一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出,移植劇目所傳達的思想與劇目的風格應與評劇觀眾這種特有的審美心態相吻合。
第二,應遵循評劇唱詞的格律要求。評劇文學有其自己的特色,特別是評劇唱詞有著固定的格式,盡管評劇唱詞有長有短,但是一般不會脫離基本格式。比如評劇的慢板主要是二二三格式和三三四格式,如“風送荷香六月天”“杜十娘守孤燈淚灑胸前”。但在移植其他劇種的過程中,各個劇種都有其自己的唱詞格律,如果只是照搬原劇本,安上評劇的腔,勢必造成失去評劇韻味,而且當與評劇唱詞格律不符的時候,也會為了就乎唱詞而使評劇的腔受到傷害,或者造成倒字的現象,演員的演唱也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每個劇種都有自己的文學特征,真正的好劇本,只看案頭劇本就應該可以分辨出是哪個劇種的劇本。如同京劇和評劇的《穆桂英掛帥》都移植于豫劇,而這三個劇本截然不同。豫劇《穆桂英掛帥》中穆桂英出場的唱段長達40句,而京劇在移植的時候,重新寫了只有12句唱詞的唱段,評劇則借鑒了豫劇的部分唱詞,形成了符合評劇唱段長度的唱詞,正因為京劇和評劇在移植豫劇的時候都依照各自的文學特征去編寫唱詞,因此三個《穆桂英掛帥》都成為了各自劇種的代表劇目。
第三,應遵循評劇唱腔的音韻規律。評劇唱腔的各個板式都有其自己的結構,因此各個板式及其變化形式都有著很強的規范性,違背基本結構去創腔,就會產生人們常說的“沒有評劇味兒”的說法。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產生了一些新的板式,比如“凡字調大慢板”“反調大慢板”等,這些板式盡管是新創的,但都是在原有的慢板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因此被觀眾認可并得以流傳。而有些新創的板式因與評劇的音韻相差甚遠,在一出戲中用過以后也就被遺忘了。同時,在移植劇目的過程中,如果脫不開原劇目板式的影響,不考慮評劇的音韻規律,只是一味地模仿原劇目的板式,將其換成與評劇相似的板式,結果反倒會失去評劇的韻味。比如京劇《鎖麟囊》中非常著名的“春秋亭”一段,也有人把這一段改成了評劇,由于原唱詞原封不動,而又模仿京劇中的二六板轉流水的板式,造成評劇的這段唱聽來十分別扭。
總之,在移植劇目的過程中,只有遵循以上幾個原則,真正把其他劇種的劇本、人物、音樂等變成評劇的,才能夠使其成為評劇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