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快遞市場。調查顯示,中國共有120萬名快遞員,阿里巴巴等在線零售商依靠他們通過電動自行車或三輪電動車把包裹送到顧客手中。快遞員會在門口大喊“快遞!”或用手機通知收件人快遞到達。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2月7日報道,28歲的張恒(音)是北京的包裹快遞大軍的一員,此刻,他飛快地在手術樓、藥品儲藏室和病房之間穿梭,給醫生和護士們遞送或大或小、或軟或方的包裹,努力確保送對人。當他闖進一間診療室,甚至嚇到了里面的醫生和病人,但他沒時間敲門,對他的業務來說,每一秒鐘都很重要。
報道稱,中國的電子商務產業是建立在張恒這樣的快遞員肩膀上的,他們為中國的網購繁榮提供了動力。但是,中國快遞員大多是內地沒有技能的工人,對他們來說,這份工作很辛苦而且報酬低,許多快遞員承受著超長工作時間和艱苦工作環境的壓力。
由北京交通大學和阿里巴巴的調研和物流部門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快遞員每天工作8小時以上,每周工作7天,還有近四分之一的快遞員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這項調查覆蓋4萬名快遞員。
報道稱,快遞行業的用工標準千差萬別,但很多公司并不提供加班費或給員工繳納醫療保險和退休福利。與此同時,有些快遞公司規定,如果上午的所有包裹未能在下午2點前完成投遞,將予以處罰,字跡不清、包裹破損或客戶投訴都可能導致快遞員罰款。
報道稱,中國希望從制造業轉型,建立由會計和律師等專業人士驅動的服務導向經濟。但對收入底層的農民工來說,一些服務業的環境與中國工廠的環境不無雷同,執法不嚴長期導致過度加班和不安全的工作環境。有些快遞員直接為電子商務零售商或快遞公司工作,還有些為諸多快遞公司工作,那些公司擁有全國快遞網絡,但是依賴更小的公司完成最后一公里的投遞,這一環節的關系可能很模糊。那些更小的公司是大快遞公司旗下的特許經營者,它們可能以員工或承包工的方式跟快遞員簽約,也有些快遞員把自己的部分業務再進一步分包給其他快遞員。
專家表示,這種方式往往導致一些快遞員名義上是為大型快遞公司工作,但工作時間和合同條款都沒有得到嚴格執行。中國政法大學勞動法教授金英杰稱,許多快遞員在出事故時沒有工傷補貼或保險,快遞公司“應該努力將這個行業置于勞動法的約束范圍內”。
“在大數據技術領域,阿里巴巴是一個領導者,”阿里巴巴一位發言人表示,“依靠這種優勢,我們決心幫助物流行業提高效率,改善快遞員和其他行業參與者的工作條件。”
調查顯示,大部分快遞員月薪在2001元-6000元之間,快遞員們表示,在工作日,他們每天能送150個包裹,有時得益于往寫字樓批量遞送。他們每送一個包裹一般能賺1元錢,但如果從客戶那里接單或有其他任務可以賺得更多。
報道稱,在包裹數量激增時,這個職業吸引了許多人。但是隨著競爭加劇以及更多人員加入這個市場,快遞員的收入在最近幾年幾乎沒有增長。研究顯示,約40%的快遞員會在一年內轉行。
29歲的盧勇來自河南省,在成為中通快遞的一個北京特許經營商工作之前,他在廣東省組裝電子元件多年。“在工廠工作不像干快遞這么自由,但那兒不像這兒這么冷,而且每個月還有四天休息時間。”他在去年12月辭職,“大多數快遞員跟我一樣,他們干了三個月,發現并不好干,”他稱。
也有些快遞員做得風生水起。21歲的李朋波(音)來自河南,是百世快遞公司一員,他說他從百世快遞的一個特許經營商那里分包了一塊業務區,每個月大概能賺2000美元(約合1.4萬元人民幣)。
“從農歷初六到現在,我一直都沒休息過,一天也沒有,”李朋波說,他連著工作了11個月。“我從早上6點半一直干到晚上11點或12點。”
百世快遞的一位女發言人表示,公司要求其特許經營商遵守勞動法規。一些特許經營商稱,快遞價格下跌對他們的沖擊最大。“一年里要是有8個月盈利,就很不錯了,”申通快遞的一名北京特許經營商王林(音)說,她的特許經營公司不支付快遞員的福利費用,因為他們是承包人,不是員工。
“坦白說,這不是一份好工作,”她說,“特別累,薪水不高,責任和風險又大,我們的人手很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