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驛景區。

馬嵬驛一隅。

在歷史的長河中,絲綢之路宛如一條閃耀著光輝的絲帶,串聯起東西方的文明與繁榮,沿途各個驛站毗鄰相望,似一盞盞明燈,照亮了絲路漫道。位于興平市境內的馬嵬驛,作為絲綢之路驛站,見證了無數商旅往來、文化交流的盛景,如今,它正在新時代浪潮的洗禮下,綻放新光彩。

馬嵬驛之 歷史溯源

馬嵬驛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東晉時期,據說,彼時朝廷派遣武官“馬嵬”率眾人來馬嵬坡筑城,守護疆土,該地遂得名“馬嵬”。

據史書記載,馬嵬坡因地處古代長安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在唐代被設立為甲級驛站,承擔著迎來送往、中轉補給的重要使命。真正讓馬嵬坡聞名遐邇、載入史冊的,當屬唐王朝那場驚心動魄的“馬嵬兵變”。在這場兵變的風云變幻中,楊玉環香消玉殞,楊貴妃墓從此靜靜地矗立在這片土地上,成為那段波詭云譎歷史的永恒見證,也為馬嵬驛增添了一抹凄美而厚重的色彩。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馬嵬驛的故事并未因歲月的流逝而被遺忘,反而在時代的變遷中迎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開啟了它從歷史走向現代的華麗轉身之旅。

馬嵬驛之 今朝新貌

2013年,隨著馬嵬驛民俗文化體驗園的建成,標志著馬嵬驛開啟了今朝新貌的篇章。景區以“古驛站文化”為主線,深度融合“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成為咸陽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代表,帶動了周邊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在這里,不僅能夠滿足游客食、住、行、游、購、娛等基本旅游需求,還能盡情參與豐富多樣的農事體驗與民俗文化活動。

2024年12月11日,步入馬嵬驛,景區建筑布局與景觀設置相得益彰,假山堆砌、雕塑小品、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濃郁的文化韻味。馬嵬驛精心打造了3條各具特色的民居古街——民間作坊風貌街、民俗美食風味街、民俗記憶風情街。民間作坊風貌街里,傳統的手工藝制作讓人目不暇接,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與匠心;民族美食風味街則彌漫著誘人的香氣,各種地方傳統美食琳瑯滿目;民俗記憶風情街猶如一座歷史文化的寶庫,陳列著諸多承載著往昔記憶的物件,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此外,馬嵬驛黃麓廣場、百果園、雕塑藝術館、福園、馬場、茶樓、戲樓、繡樓、農具展示館、民俗婚禮、城門樓觀景臺、炮臺古戰場、游樂園、童趣園、祈福殿15大配套景觀星羅棋布,為游客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游覽體驗。周邊旅游資源豐富,與楊貴妃墓、黃山宮、賀師洞、龍王溝、梳妝臺、漢土城墻遺址等景點交相輝映,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游客。

馬嵬驛之 文旅融合

當踏入馬嵬驛民俗美食風味街,一股濃郁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瞬間讓人穿越回古老的關中集市。一間間店鋪鱗次櫛比,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地方傳統美食。這些美食不僅色、香、味俱全,其完全開放式的制作過程更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民俗文化展演。粉湯羊血的鮮嫩爽滑、乾縣鍋盔的酥脆香醇、貴妃糕的香甜細膩、云云饃的質樸麥香、阿膠桂花烏梅汁的酸甜可口……近百家經營戶嚴格遵循景區“一店一品”的要求,上百種餐飲種類匯聚于此,如同一場規模宏大的“滿漢全席”,讓游客們大飽口福。

榨菜籽油、鹵水點豆腐、農村手工土織布等傳統制作工藝,在馬嵬驛這片文化沃土重獲新生,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這些傳統工藝的制作過程,感受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藝,領略傳統手工藝的細膩與獨特魅力,仿佛在與歷史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馬嵬驛景區的前身,是被歲月遺忘的廢棄的李家坡村。然而,正是這片看似荒蕪的土地,卻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寶藏——眾多老窯洞遺存。景區精心呵護著這些歷史遺跡,恢復保護了17口老窯洞遺址,并巧妙地改造成民俗文化展覽館。

館內展示了自唐朝以來馬嵬驛的歷史資料介紹和關中泥塑工藝品。精美的泥塑作品,生動地再現了往昔的風云變幻和市井百態,還展示了關中農村生產生活中的主要場景和用具,收藏了23000余件老農具及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承載著先輩們的辛勤汗水和生活智慧,散發著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讓游客在參觀游覽的過程中,深刻感受農耕文明的源遠流長和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外,景區還別出心裁地運用雕塑藝術,展示了“十二生肖”和唐文化傳說等經典文化元素。這些雕塑作品或憨態可掬,或莊嚴肅穆,或靈動飄逸,以獨特的藝術形式進一步豐富了景區的文化內涵,使游客在漫步游覽的過程中,隨時隨地都能領略到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馬嵬驛黃麓廣場上,一場場精彩紛呈、別具一格的文化演藝活動輪番上演。秦腔、弦板腔、川劇變臉、皮影戲、雜耍等各種傳統藝術形式匯聚一堂,開啟了民間藝術的盛宴。簡約而不失韻味的小戲臺上,三五個身著傳統服飾的老藝人精神矍鑠,他們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各展絕技,用最純粹、最地道的表演方式,將古老的戲曲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游客對民俗文化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與體驗。通過演員們的精彩演繹,傳統文化不再是書本上枯燥的文字記載,也不再是博物館里冰冷的展品,而變得鮮活生動、觸手可及,從而激發起游客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與熱愛之情。

馬嵬驛通過對傳統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與精心展示,為許多瀕臨消失的傳統文化搭建起了一座傳承與保護的橋梁。老藝人以精彩展演和文化交流活動,積極帶動年輕人參與到非物質文化的繼承與發揚中來,讓古老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馬嵬驛之 區域帶動

馬嵬驛創新性地采用了“公司+農戶+景區+文化+產品”的獨特模式,將當地農民從傳統的農業生產領域引入到旅游經營領域,使他們實現了從農民到老板的華麗轉身,成為景區發展的最大受益者。這種以旅游帶動扶貧的創新實踐,無疑為全省乃至全國的旅游扶貧工作樹立了典范,有力地推動了當地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

自馬嵬驛運營以來,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顯著,吸納了周邊1000余名勞動力就業,隨著景區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運營管理的茁壯發展,員工的月平均工資也逐漸增長。這不僅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還極大提升了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就業質量,讓村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盼頭和希望。

同時,景區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配套種植、養殖產業的興起與繁榮。當地村民紛紛圍繞景區的需求,開展農產品種植、家禽家畜養殖等相關產業,為景區提供新鮮的食材和特色農產品,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由此形成,為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間接帶動就業人員4000余人,為區域經濟的繁榮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近年來,馬嵬驛吸引了省內外500多個參觀考察團以及大量國內外游客前來觀光游覽,成為興平乃至陜西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發展相結合的獨特魅力。

“馬嵬驛發展至今,專注于深耕民俗文化與歷史文化,去年還打造了馬嵬驛大唐集市,目前正在招商階段,旨在深度挖掘大唐集市文化的精髓,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大唐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切身感受盛唐時期的迷人風韻。”馬嵬驛商會會長李光表示,在絲綢之路的文化交融與傳承中,馬嵬驛占據著獨特的歷史地位,馬嵬驛大唐集市的構建,不僅是對大唐集市文化的復興,更是對絲路文化交流內涵的延伸與拓展,集市中琳瑯滿目的商品、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都深深烙印著絲路文化的印記,使游客漫步于集市之中,夢回大唐的同時,也能領略到絲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體會到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獨特價值與深遠意義。

按照興平市旅游規劃,馬嵬驛將與黃山宮、楊貴妃墓連成一體,形成一個集民俗文化、道教文化、大唐文化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景區,在新時代“一帶一路”的廣闊舞臺上,綻放更加絢爛奪目的光彩,續寫絲綢之路古老驛站的嶄新篇章。(崔亦馨)

編輯:侯凱奇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