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安1月10日消息(記者陳鏘)榆林市佳縣位于陜西東北部,是中國紅棗名鄉。因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資源稟賦,佳縣非常適宜紅棗等特色農作物種植,在一項項強農惠農政策的支持下,當地農民深耕農業沃土,用豐收奏響了一曲曲大地歡歌。
近年來,佳縣立足于傳統農業縣的優勢,積極打造紅棗、山地蘋果、紅薯、高粱、牛羊等產業鏈條,有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實現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主導產業增產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每逢深秋,棗樹便迎來了豐收,佳縣棗農們在紅棗林忙碌,搶抓晴好天氣,采收鮮棗。
紅棗是榆林沿黃地區的特色林果之一,在佳縣沿黃路上的朱家坬鎮“紅棗村”武家峁村,棗農武子生用自己的堅守和創新,在紅棗產業的發展中書寫著不平凡的貢獻。
武家峁村黨支部書記武子生上任以來,帶領村民大力發展紅棗產業,動員村民大量種植棗樹。如今,紅棗成為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家戶戶的日子也因紅棗而漸漸紅火起來。
為了讓紅棗更具競爭力,武子生不斷探索創新,采用降高塑形技術,不僅將自家的40多畝紅棗打理得井井有條,還將武家峁村1600多畝土地變成了棗園。同時,打破紅棗傳統管理模式,采用紅棗大棚設施栽培技術,大力發展矮化密植鮮食品種示范基地,2024年基地實現收入29余萬元。
佳縣紅棗林保有面積82萬畝,2024年,當地大力發展紅棗產業,成功打造“佳縣油棗”“有機棗都·陜西佳縣”“東方紅佳品”等品牌,實現紅棗(酸棗)產量4.55億斤,帶動3.5萬農戶戶均增收1000多元。一片棗葉,成為了一方百姓的致富“金葉”。
山地蘋果為群眾帶來了經濟效益(央廣網發 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山地蘋果也是佳縣農民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店鎮勃牛溝村因地制宜發展山地蘋果產業,建起集種植、養殖、環保、生態觀光為一體的山地蘋果園,“映紅”了果農的好日子。
基于山地蘋果園光照充足、黃土層深厚且富含有機質等優勢,該鎮引進優良品種,推廣科學種植技術,加強病蟲害防治,拓寬“互聯網+電子商務”銷售渠道,使得蘋果的品質和產量都有了顯著提高,山地蘋果產業也成為了當地強鄉富民的支柱產業!敖衲甑奶O果長得特別好,個大飽滿、色澤鮮艷、口感甜脆,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一位果農興奮地說道。
“下一步,店鎮將繼續大力發展蘋果產業,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特色品牌,讓蘋果成為帶動鄉鎮高質量發展的‘金果子’!奔芽h店鎮黨委書記高工衛說。
夯實產業根基激活鄉村發展動力
烏鎮,距佳縣縣城以西25公里,種養殖業發展擁有獨特優勢。當地立足產業振興,近年來大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扎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秋日,馬家溝村100畝壩地玉米郁郁蔥蔥,迎著陽光拔節生長,遠遠望去,就像一塊巨大的翡翠,鑲嵌在山溝,與周圍的花草樹木相映成趣。
高粱長勢正好(央廣網發 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2024年承包了一片壩地種植高粱,從政府領到了優質種子,收了3000多公斤,賣了6700多塊。不用愁銷路,到手又是現金,心里比較踏實,今年準備種植高粱!贝迕耨R張利說。
特色農業是帶動廣大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之一。近年來,馬家溝村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倡導“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鼓勵村民大力發展高粱、玉米、谷子等產業。馬張利便是受益的村民之一。
“結合‘三變’改革,我們這幾年集中整治鹽堿壩地,實現了機械化種植、收割、并統一售賣,除了帶動種植戶增收致富外,村集體合作社也有1萬元左右的經濟收益!瘪R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馬利忠說。
在馬家溝村民自己的藥材加工廠里,各類藥材正匯集在一起,工人們正在車間忙碌,將今年的藥材加工成型!敖陙,村上的藥材加工廠累計加工各類中藥材500余噸,除了每年為馬家溝村集體合作社繳納21萬元廠房租賃費外,還吸納40余名村民就業。”馬利忠說。
村民在馬家溝村藥材加工廠忙碌(央廣網發 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加工廠里,村民除了務工收入外,還可以領取分紅,日子也更加有了盼頭。“每天在家門口就能打工,烘干、篩選、分級、包裝、打包這些都干,一年下來也有近2萬元的收入!贝迕裢鯋蹛坶_心地說道。
在馬家溝村,聯農帶農模式的應用,不僅加強了農戶與村集體的利益聯結,更切實把村民嵌在了產業鏈上,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增強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后勁。
科技賦能農業為鄉村發展添活力
這個冬天,在佳縣方塌鎮圪嶗灣村,白墻灰瓦的農家院落井然有序,農業大棚初具規模,水泥路寬闊通暢,休閑走廊、生態廣場將整村點綴得如詩如畫。
圪嶗灣村蔬菜連體大棚(央廣網發 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近年來,在科技部的大力幫扶下,圪嶗灣村依托自身生態優勢發展種養殖業,圍繞現有高標準農田、設施大棚和白絨山羊養殖場,與多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先進種養殖模式,蹚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振興之路。
針對村“兩委”班子普遍年齡大、能力弱的問題,圪嶗灣村選舉產生了以返鄉創業的博士生張銳為支部書記的新班子,科技部委派的兩名選調生為村書記助理,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鮮血液。
2022年,國家村鎮數字化科技信息綜合示范應用基地“佳縣農技服務驛站”落戶圪嶗灣村,為村民、農技人員等提供技術遠程咨詢、專家在線診斷、直播培訓、農作物生長環境指標現場檢測等服務。由17名教授專家組成的科技幫扶團分期駐村,培訓指導村民。
同時,圪嶗灣村不斷挖掘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誕生的“土專家”“田秀才”,邀請技術人才、年輕黨員到田間地頭為村民授課,增強自身產業“造血”能力。
農戶展示無土栽培的芹菜(央廣網發 佳縣縣委宣傳部供圖)
在圪嶗灣村無土栽培項目種植大棚內,一排排水芹等果蔬整齊排列。該大棚由四川農業大學提供技術支持,發展無土栽培技術,省工、節水、省肥,產量高、無污染,有效推動設施蔬果產業化、規;N植。
近年來,該村不斷拓寬產學研合作,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楊振超團隊合作,將原有27個日光棚約32畝改為連體棚,引種優質葡萄新品種——陽光玫瑰。建設30畝平歐雜種榛優良品種栽培示范園,形成半干旱栽培區榛子種植的“佳縣”模式。
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圪嶗灣村累計新建高標準農田2000余畝、寬幅梯田600畝,種植滲水地膜谷子、滲水地膜高粱和玉米2000余畝,栽植核桃400余畝,建起連體大棚70余畝,村集體經濟邁上新臺階。
特色種植鼓起村民腰包,科技賦能點燃發展引擎,鄉村產業提質增效……佳縣立足資源稟賦,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培育山區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結出累累碩果。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