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月16日消息(記者郭振丹 沈梅)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1月15日在世博中心開幕。《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5年上海將全力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構建國際友好型旅游產品體系,完善入境旅游便利化服務,拓展文旅資源海外推廣網絡。
過去一年,隨著中國免簽政策全面放寬優化,入境游市場持續火熱。上海,作為外國游客入境旅游第一站,2024年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萬人次。
在2025年上海兩會上,如何將“潑天富貴”的流量轉化成“真金白銀”的留量,如何持續擦亮海派文旅品牌等成為眾多政協委員關注的議題。
外灘成為境外游客“網紅打卡點”(央廣網記者 郭振丹 攝)
延長境外游客在滬逗留時間 拓展文旅資源海外推廣網絡
2024年年初,一句“City不City”火遍全中國;2025年初“周五下班去中國”又成為社交媒體的新熱詞。在上海,從天安千樹到豫園、外灘,從新天地到安福路、田子坊,各大網紅景區擠滿了“打飛的”來滬旅行的外國游客。
面對偏向傳統景點,且在滬停留時間相對較短的境外游客,上海市政協委員黃羅維認為,加大對外開放,發揮上海“入境地”作用,可以圍繞上海的老字號、老城廂、老洋房,以及城市新地標等主線,打造獨具海派風情的消費場景,形成特色鮮明的城市旅游線路,吸引境外游客延長在滬逗留時間。同時還可以在機場、商業街等放置更多方便境外游客取用的豐富、多樣的旅游線路介紹。紙質的地圖具有隨身攜帶的優勢,可以讓海外游客更為方便地找到自己心儀的景點。
對于《政府工作報告》中“拓展文旅資源海外推廣網絡”,黃羅維十分肯定。他表示,當前,數字化傳播是大趨勢,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等數字資源,把海派文化作為載體,引發更多海外受眾對這座城市的共鳴。
據了解,目前一些面向海外的個人播客、博主非常活躍,黃羅維建議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培育和引導,打造數字融合傳播場景,通過他們來詮釋海派文化的新內涵,提升城市的影響力。還可以把海派文化元素與動漫游戲、虛擬現實等相融合,結合城市具體的文化場景,開發沉浸式體驗的數字產品,可以更多吸引海外青少年等群體,激發他們的探究欲。“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發揮上海海派文化資源的作用,來進一步促進城市的開放,對上海打造一流營商環境,促進國際投資、旅游和消費,會帶來不小的推動!秉S羅維說。
上海虹口啟動“蛇乎其神”海上燈會(央廣網記者 唐奇云 攝)
打響“新海派春節” 擦亮海派文旅品牌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即將到來的首個“非遺版”春節,勢必將吸引全球目光。在上海,從上海千古情“狂歡中國年”,到豫園民俗藝術燈會,再到一區一品的各類文旅活動……“新海派春節”也將成為一大文旅發展增長點。
如何在新起點,打響“新海派春節”的品牌,增強“春節海派味”?在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看來,海派文化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當代性特征,在春節演藝文化和體驗產品中,可以將傳統技藝、習俗特色與當代審美、時代情緒和人們的情感需求結合起來。具體來說,可以通過聲、光、影等科技手段,來“燃放”春節“數字煙花”“科技煙花”,開展跨界創新,創作“小而精”數字化體驗式場景,使更多青年體驗春節獨特的創新轉化,感受傳統文化習俗在當代社會中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金江波還指出,隨著免簽證政策的深入,“新海派春節”還需增添“洋味兒”。他建議,除了傳統的上海龍華地區迎新年、廟會、市集等民俗節慶活動外,相關機構可與在滬的外國機構聯合舉辦春節相關體驗活動,讓外國人在春節的文化體驗中了解中國社會,進而更好地在國際渠道上傳播中國文化。
凌利中接受央廣網采訪(央廣網記者 沈梅 攝)
加強海派文化溯源研究 講好“一柜子”文物故事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聚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文旅發展,“文”字當頭。而打造有傳播力的文化IP和載體,還需要加強海派文化溯源研究。
上海不是“一鏟子”出土文物的考古大省,承載上海千年城市文化底蘊的是“一柜子”傳世文物,即“書畫考古”。因此,要充分利用書畫文物梳理上海千年城市文化,讓海派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如何講好“一柜子”文物的故事?上海市政協委員、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表示,建議加強對上!叭宋膬汕辍币延醒芯砍晒拈_發利用,將相關博物館、美術館等成為海派文化陣地,加大宣傳、研究和傳播力度。比如,以海上書畫館、上海考古館常設展為基礎,成立“上海歷代人文書畫研究中心(所)”等,凝聚學界力量,加強成果共享。以上博等海內外機構珍藏的數以萬計的上海歷代人文墨跡為支撐,以物證史,豐富對上!叭宋膬汕辍钡闹v述,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凌利中指出,在海派文化溯源研究中,還要特別注重講好書畫文物背后的故事,讓文物里的山山水水和人物風俗“活”起來、“火”起來。凌利中建議加強對上海千年人文相關傳世文物的研究和成果利用,可以效仿“建筑可閱讀”模式,以“淀湖送別圖”等名畫為示范,有序開展、逐步打造具有時代感的文化IP及傳播載體,從而實現城市“人文可閱讀”的系統構建,讓上!叭宋膬汕辍睂嵉鼗、可閱讀。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