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讓“云游”博物館成了文博愛好者新的文化休閑方式。
“我想告訴大家,蘇州評彈和流行元素之間可以完美融合,”90后高顏值“國風少年”張逸辰一進入直播間,就收到很多“鮮花”和“掌聲”。從很早起,他就在直播間里開設了賬號,用創新編曲撥動三弦和琵琶,演繹評彈說唱與國風歌曲。
戲曲,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非遺代表與傳統文化之一,正在直播間里鋪展出一個全新的傳播傳承路徑,也塑造了直播行業在“注意力經濟”之外更深遠的影響力和價值經濟。在今年上海舉辦的“品質生活直播周”中,廖昌永、茅善玉、黃豆豆等十位文藝工作者,組成抖音平臺上的“品質生活推薦官”,走進海派建筑,對話熱門藝術家,通過“云端”享受美好的上海文化生活。戲曲人、戲曲愛好者、非遺傳承人、漢服同好、國風達人們……紛紛投身直播內容創作,為數字中國創造了一幅更美好的網絡生活畫卷。
新鮮流量注入古老非遺,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我國網絡直播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數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直播用戶規模已經達到6.17億,全行業網絡主播賬號累計超過1.3億,行業市場規模達1930.3億元。
“直播產業鏈不斷延伸,逐步形成了豐富的內容生態!痹谥袊莩鲂袠I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秘書長瞿濤看來,網絡直播已成為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渠道,推動了相關產業的創新,并在文旅融合方面開始展現獨特的影響力。
近期舉行的2021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年度峰會發布了《2020年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發展報告》,報告中指出,網絡直播表演正掀起一股股“非遺熱”“國潮熱”。
過去一年多來,中國戲曲學會、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等全國幾十家藝術院校院團、藝術場館和近萬名藝術家陸續入駐抖音平臺,試水短視頻直播!岸兑魴C構賬號同比增加559%,機構賬號全年投放視頻超過60萬條,近三成賬號投稿超過100個!北本┳止澨鴦痈笨偛、總編輯張輔評說,正是這種線上活動的活躍,用戶實現了防疫和看展兩不誤,“云游”博物館成為文博愛好者新的文化休閑方式。
蘇繡、廣繡、緙絲、盤金、盤銀、黃梅挑花、陽新布貼、苗族挑花……中國56個民族的服裝文化蔚為大觀,通過網絡直播和高清攝影,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近距離了解它們的傳奇和工藝。“錦繡中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已連續舉辦三年,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網絡表演(直播)分會聯動抖音、快手、花椒、陌陌、映客等業內220余家平臺,通過“線上互動+線下體驗”的形式對活動進行了強效推廣,直播累計觀看量達到1.3億。
直播給非遺帶來了流量,以喜聞樂見的方式走進大眾生活。對于非遺保護與傳承,網絡直播也找到了更多契合新科技、借力新技術的切入點!熬W絡直播為多元文化的傳播與文化生命力的延續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騰訊文化與內容公共事務部總經理朱殿君介紹說,騰訊通過“云游敦煌”“數字秦陵”和“數字故宮”等系列小程序,為頂級文博量身打造了面向公眾的數字窗口。今年初,騰訊又與敦煌研究院簽署新三年戰略合作協議,引入AI病害識別技術、沉浸式遠程會診技術等,幫助敦煌壁畫保護與修復。騰訊還發起“非遺看點守藝人”創作大賽,通過“直播+內容+電商”在線為非遺產品“帶貨”。
“新一代”成在線娛樂絕對主力,撬動全民創作新景觀
“毫無疑問,Z世代年輕人正在成為直播的主力和未來,”嗶哩嗶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谷雨說,B站直播正向電競、生活、學習、娛樂等各個領域不斷延伸。“據不完全統計,網絡Z世代大概有3.3億,預計到2023年,他們將貢獻在線娛樂市場消費的66%。”學者認為,Z世代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一代,在技術革新的推動下,Z世代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他們的性格更加獨立,更加關注體驗感,同時也更傾向于選擇正能量、有價值的內容。
以B站為例,近年來,以舞蹈、音樂、漢服等為代表的國風內容增長迅速,去年,B站的傳統文化愛好者同比增長了331%。戲曲、漢服、國風音樂、文博青年……傳統文化成為“直播”高質量增長新品類,推動一批年輕傳播者成為“網紅”。
“教大家學說上海話”的上海滬劇院青年演員徐祥抖音號粉絲數量已經突破了100萬。上海淮劇團95后青衣顧芯瑜的第一條戲曲視頻,播放量就突破了370萬。經營賬號一段時間后,她漸漸摸索出了短視頻的一些門道,也積累了一批粉絲,每每走上直播間,總有擁躉向她隔空喊話,“因為你才知道了淮劇”。
越來越多的95后、00后在互聯網上為傳統文化創造更多價值。近三年時間,酷狗平臺入駐的國風音樂人已達到1.1萬,超過三分之一有原創的代表作,而國風音樂粉絲更突破了1.75億。
酷狗音樂副總裁、酷狗直播CEO謝歡告訴記者,當代青年對以戲曲為代表的非遺音樂和傳統音樂越來越喜愛。目前,平臺一共收入了14萬張以上的國風歌單,每個月有一億人次收聽國風音樂,帶有國風標簽的單曲累計被收聽的次數達到500億次以上!拔覀兣e辦了355場國風音樂直播活動,每一場都很轟動!笨梢哉f,網絡直播構建藝術交流空間前所未有之大,撬動了一個全民創作新景觀。(記者 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