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農村的事,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關鍵在黨。在山東濰坊,各級黨組織堅持黨建引領,不斷拓展創新“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以下簡稱為“三個模式”),不斷賦予“三個模式”新的內涵,通過格局之變、路徑之變、目標之變,激蕩起濰坊大地鄉村振興的“澎湃春潮”。

濰坊市各級組織部門積極投身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生動實踐,立足組織職能、強化組織擔當,以更大力度優化組織體系、吸引集聚人才、增強服務功能,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三個模式”拓展創新,結出累累碩果。

格局之變

由產業單一融合向城鄉全方位融合、鄉村全面振興拓展

元旦假日,濰坊青州市邵莊鎮王家輦村接待了不少外來游客。村民們說,王家輦村之所以能搞起旅游業,是黨建引領“跨村聯建”的結果。

王家輦村和周邊的北馬莊村、南馬莊村等7個村黨支部成立王家輦聯合黨委,共同打造農村區域黨建聯合體。

7個村聯合發展,村民矛盾糾紛一起化解,各村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有力出力,對58處閑散院落統一收回,成立了“印象王家輦”旅游發展公司,建成運營聶家土菜館、匯源驛站、精品民宿等,帶動7個村集體年均增收35萬元以上,走出了組織融合引領發展融合、治理融合、服務融合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融合共富 打造“杞國古韻·番茄紅”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一段時間以來,濰坊存在村莊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資源整合難的問題。基于此,濰坊市聚焦拓展創新“三個模式”,以組織聯建帶動城鄉全方位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

濰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濰坊在深入總結“諸城模式”農村社區化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省較早探索開展村黨組織跨村聯建,以組織一體化引領區域融合發展“一盤棋”,按照大帶小、強帶弱、富帶窮、好帶亂原則,摸排確定2497個聯建村,成立756個聯合黨組織。

各聯合黨組織統抓各聯建村事務,“兩委”干部統一管理使用,中心工作統一安排部署,重要事項統一決策協調,興村產業統一謀劃實施,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公共服務統一均衡配置,打造新型農村生產生活共同體。

在此基礎上,濰坊在更大區域、更寬領域打造了143個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其中6個片區獲評省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片區。

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濰坊市用行業統建推動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主管部門、行業協會、鏈主企業等為依托,將一定區域內原隸屬不同黨組織但從事相同產業的黨員組織起來,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把黨員聚在產業鏈、把服務融在產業鏈,以“黨建鏈”串聯上下游、貫通產學研,為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位于山東濰坊壽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的壽光市旺民蔬菜專業合作社聯社內,工作人員正在分揀“七彩小番茄”

“目前,全市已成立16個產業鏈黨委、31個產業黨建聯盟,引領推動全市蔬菜、畜禽、花卉、農機4個全產業鏈規模過千億元,生姜、果品、種業等10個產業鏈產值過百億元。”濰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同時,濰坊突破城鄉壁壘和層級隸屬,組織村黨組織與城市社區、機關事業單位、“兩企三新”黨組織按需精準對接、結對共建,通過聯合組織活動、聯抓黨員教育、聯手服務群眾、聯促鄉村治理、聯心共同發展“五聯”,引導城區“人、地、錢、技、業”等優質資源向農村集聚,有效實現城鄉資源統籌配置、功能銜接互補,加速城鄉融合發展。

路徑之變

由農業產業化向農業現代化轉變

農業現代化,是濰坊拓展創新“三個模式”的新路徑,而實現農業產業化邁向現代化這一歷史性轉變,關鍵在人才。

融合共富 打造“杞國古韻·番茄紅”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濰坊壽光的冬暖式大棚已經迭代到第7代,農民在家用手機就可遠程耕地、施肥、噴藥,過上了“輕簡化、智能化”種地的日子。

這源于濰坊以高精尖人才引領農業現代化。濰坊抓住獲批建設全國唯一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陣格局,實施“智聯百校”行動,常態化走進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大院大所對接人才項目,在美國、日本、荷蘭等農業發達國家設立海外引才聯絡站,依托中日韓產業博覽會、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等開展展會引才,先后引進農業高精尖人才2300余名,吸引36位農業領域院士來濰設立工作站,引領濰坊在智慧農業、現代種業等領域實現新突破。

2024濰坊現代設施農業博覽會

2024年6月,濰坊市整建制創建為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創新引領區。著眼突破種業“芯片”,聘請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長方智遠等4位院士擔任濰坊種業顧問,集聚237名國內外育種專家,開展基因遺傳育種等“卡脖子”技術攻關,培育出串收番茄、綠龍黃瓜、太空椒等新品種16個,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目前,濰坊已建成全國最大的對蝦種質資源庫、全省最大的蔬菜種質資源庫,種子研發企業發展到44家,取得新品種權228個,國產蔬菜品種市場占有率超過70%。

濰坊還以高能級平臺支撐農業現代化。依托落戶濰坊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創建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形成由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領銜、長江學者和國家杰青為兩翼、中青年骨干為支撐的“雁陣形”人才梯隊。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暨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已經建成七大公共科研服務平臺和42個獨立課題組,取得國內外發明專利37項,申請植物新品種權23個,成功構建西瓜屬超級泛基因組圖譜,小麥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2024濰坊現代設施農業博覽會

濰坊還建成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全國畜禽屠宰質量標準創新中心,牽頭制定我國第一項畜牧業國際標準,7項全產業鏈蔬菜標準填補國內空白,濰坊標準輸出到全國27個省區,壽光蔬菜、青州銀瓜、濰縣蘿卜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

濰坊實施“一企一平臺”工程,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建成重點實驗室、技術工程中心等創新平臺68個。濰柴雷沃成功研發北斗農業機械自動導航作業關鍵技術,以一企之力對全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綜合貢獻度超過20%。2023年,全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6%,高于全國7.6個百分點。

鄉土人才沉得下、留得住,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濰坊實施鄉土人才“上山下鄉”工程,深入挖掘有本事、有絕活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促進各路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在推動農業現代化中大展身手。

返鄉創辦家庭農場的高密市大學生劉莉(右四)與農業專家一同向農民傳授種植新技術

鄉村振興,職教先行。濰坊6所高職院校、17所中職院校開設涉農專業高達51個,還成立濰坊職業農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濰坊已建成農民培訓基地、‘田間學校’372處,著力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濰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濰坊擁有“土專家”“田秀才”“鄉創客”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33萬人,數量全省第一。

在各類人才示范、引領和推動下,濰坊農業現代化迅猛發展,農產品遠銷141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續5年突破百億元,蔬菜出口量、禽肉出口貨值分別占全國的1/8、1/6。2023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289.15億元,比2018年增長31.06%。

目標之變

由強村富民向共同富裕提升

2024年12月23日,中共濰坊市委發布《關于表揚全市返鄉創業“興村治社好書記”的通報》,坊子區洼里村劉向東、昌樂縣庵上湖村趙繼斌、安丘市謀家河村李學海等一批王樂義式的鄉村共富“領頭雁”受到表彰。

濰坊市坊子區洼里村,以前是無資源、無資產、無人才的“三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萬元。在外從事建筑行業的劉向東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后,帶領群眾發展有機果蔬種植,建設溫室大棚108個,產品通過京東、盒馬鮮生銷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村民人均年收入提高到4萬多元,被農業農村部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融合共富 打造“杞國古韻·番茄紅”鄉村振興示范片區

這是濰坊實施“頭雁領航工程”,著力打造堪當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重任的鎮村帶頭人隊伍的碩果。

“我們深化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專業化管理,廣開視野、不拘一格,積極從致富能手、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退役軍人以及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中選拔村黨組織書記。”濰坊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濰坊每年對全市6000多名村黨組織書記輪訓一遍,定期舉辦村黨組織書記亮績賽績成果展示交流會,大大提升了村黨組織書記的興村治社能力。

濰坊還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村)的組織優勢、供銷社的資源優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營優勢和農村信用社(銀行)的金融優勢,通過村社共建、大田托管、信用互助等10種形式,大力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目前,濰坊已建設“黨建統領、四社共建”示范點159個、示范社區(村)570個,服務農民14.1萬戶,帶動村集體增收1.7億元、農民增收7.4億元。

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農民增收是關鍵。2023年,全市有29家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入選“中國農民合作社500強”,居全國地市第一位;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超過35億元,70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460元,比2018年增長46.7%;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1.86∶1,遠低于全國的2.39∶1和全省的2.17∶1。

模式輸出共贏共富。作為蔬菜產業大市,如何充分發揮設施農業這一特殊優勢,讓模式輸出遍地開花?壽光有答案。

濰坊壽光市羊口鎮“跨村聯建”新村黨組織書記和農村后備力量跟崗鍛煉人員智匯沙龍活動

以蔬菜產業跨區域黨建為引領,壽光市通過“黨建搭臺,蔬菜唱戲”,充分發揮壽光蔬菜全產業鏈優勢,全面推動模式、標準、技術輸出,實現了項目共建、人才共育、群眾共富。目前,壽光已與雄安新區、重慶開州、新疆喀什等30多個地區開展聯建,全國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壽光元素”。

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碼”,“壽光模式”花開全國只是濰坊模式輸出的一個縮影。眼下,濰坊市正以開放的胸襟、共贏的思維輸出“三個模式”,帶動更多地區、更多農民共同富裕。

選育“頭雁”“四社共建”、精準幫扶、模式輸出,濰坊市因地制宜、精準開方,打破制約村莊發展的“銅墻鐵壁”,將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讓新動能孕育在美麗村落,共富經濟的版圖越拓越寬,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共富成果越來越多。(總臺記者 秦文明 李秉禪 濰坊市融媒體中心 孫磊)

編輯:劉博倫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