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人擺出的嫦娥四號 CE-4 字樣
他們用青春的激情、
火箭的速度逐夢星辰大海,
他們用“舍我其誰”的勇氣,
百折不撓的執著
成就“嫦娥”飛天。
沙漠戈壁、林海雪原
是他們的試驗場,
月球、火星、土星
是他們的目的地。
一片冰心映照著
中國航天崛起的軌跡。
青春英雄——太空新尖兵
發射成功,心里的弦依舊緊繃
2018年12月8日,凌晨約2點,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載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前30分鐘。
29歲的王夕,在這次的發射中擔任發射場最重要的崗位之一——低溫動力系統指揮。他剛剛還在處理突發狀況,又發現了一個新故障。
王夕說:“整個發射的01指揮員已經沒有太多的精力去處理我們這個故障了,時間非常緊迫,我們根據對系統的掌握和事先討論過的預案,當機立斷,上報01指揮員,然后立即按照預案執行,順利地排除了故障。當時整個人的心理是非常緊繃的一個狀態……”
5、4、3、2、1,點火!現在,我宣布,此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王夕說:“火箭點火起飛之后,確實松了口氣,才發現自己心跳很快,然后就靠在椅子后背上面,有一種出冷汗的感覺!
同樣在西昌發射現場的34歲的劉適,參與了嫦娥四號中繼鏈路的頂層規劃、設計,并作為嫦娥四號著陸器測控數傳分系統主任設計師全面負責分系統的研制工作。發射前,他主要負責分系統的射前狀態設置和產品狀態確認。
劉適說:“心情上大家的目標是一樣的。3、2、1點火,發射成功了,雀躍鼓掌!鼓完之后又很快投入下面的工作。雖然發射成功,但大家心里的那根弦還沒有放下。”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后,休整了兩小時的劉適坐上回西昌市的大巴,搭上早班飛機回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嫦娥四號在軌飛行的26天他必須一直駐守,在此之前,他已在西昌鏖戰3個月。此時,陳堯在飛控中心已經待了近2個月。
落月成功,宣泄過后接著工作
2019年1月3日上午10點15分,嫦娥四號探測器落月前11分鐘。
探測器核心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軟件設計師陳堯注視著監測屏,不敢眨眼。這段時間,他們看不到嫦娥四號的身影,僅憑傳回的數據判斷她還活著。
陳堯說:“幾乎有點盲降的感覺,特別緊張。當時我們就想的很簡單:按照時間點應該落月了,我們看看還有沒有數。如果要是有數說明還活著,要是沒數,那肯定是砸碎了。首先還活著,然后再進一步地分析,到最后發現各項指標都特別的完美!
探測到!請長城確認探測器著陸情況!長城報告:著陸器正常著陸!
劉適說:“大家都非常的激動,甚至有些同志哭了。從這個型號開始到進入工程實施階段以后,大家的壓力都非常大,工作的強度都非常的高,非常的辛苦。那一刻真的是大家的一個釋放。但是大家宣泄了一下以后,就很快地又投入到下一階段工作,因為后面還有很多關鍵的環節!
發射成功合影
這一天,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并開展一系列月球背面的巡視探測。這是人類一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也是太空探索技術的一次重大創新。
劉適說:“美國NASA的局長,在推特上發文,大概意思就是:‘人類的首次,印象深刻’。這相當于是中國人的航天任務在第一時間得到了國際上頂級同行的一個認可,我覺得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嫦娥四號研制團隊凱旋而歸
“成功是差一點的失敗”
從進入航天五院起,劉適就參與嫦娥三號——中國第一個月球軟著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這個重大項目。入院前,他知道航天人的苦,知道要進沙漠戈壁、林海雪原這些無人區,但他不知道還要克服恐高的弱點。
王夕發布的朋友圈,這樣描述他眼中的西昌夜空
劉適:“在進行無線測試的時候,要爬到很高的高塔上去測試。有些時候條件就不是很好,比如說,有的時候可能風比較大,要帶著設備,頂著風去爬,而且我們在綁設備的時候其實是站在塔的最上面這一層,它是相當于露天開放的一個環境,風其實更大。”
記者:“那你害怕嗎?”
劉適:“害怕!
記者:“但是能做下來?”
劉適:“能做下來,工作需要,你不能往后退!”
中國航天任務密集、繁重,航天人們常常需要多項目兼顧。36歲的陳堯在不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循環往復中度過了他在航天五院502所的第9個年頭。
陳堯說:“發現問題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最痛苦的一個事情。因為有很多問題定位起來很復雜,往往都是一些微小的異常,不符合我們的預期。其實我們有大量的加班都是花在這上面!
工作中的陳堯
從去年9月份到12月8號嫦娥四號發射成功,劉適根本沒有注意到窗外的西昌已從層林盡染的秋天進入銀裝素裹的冬季。3個月沒有回家的他趕回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還得接著值守。
劉適:“在緊張的時候,有些關鍵時段,比如說像動力下降,像第一月晝的休眠,這種關鍵的一些時段,基本上我是兩天連續在崗。”
記者:“怎么撐下來的?”
劉適:“當時沒太想過怎么撐下來,想的是怎么把工作做好!
記者:“兩天不眠不休?”
劉適:“覺得困,但其實當時也沒有意識到已經那么長時間了,而且這是一個普遍的狀態,經常吃飯是需要別人來提醒的!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動力總體設計師王夕入職不到2年,已經是一名完成7次發射任務的航天“老兵”。去年,中國以全年航天發射39次的成績,占據世界第一。王夕所在的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發射了23次,全部取得成功,其中僅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就占到了14次。王夕深知,高密度發射的成功不是巧合。
王夕:“我們有一句話叫做:‘成功是差一點的失敗’。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射升空后73s發生了爆炸,造成了全部7名宇航員遇難,事故的原因只是一個不起眼的O形圈,在當天較低的氣溫下性能發生了下降,卻造成了世界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事故之一。整個火箭的系統工程里面,任何一個細節,一個很小地方的差錯,都可能引起非常嚴重的后果,不能有一點點的差錯!
工作中的王夕
從“跟跑”“并跑”到“領跑”
在青春飛揚的年齡,面對強度高、密度大的發射任務,承受著來自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年輕人,有時候也會有些許的彷徨,但他們沒有離開。他們用無悔的堅守,贏得了世界的贊譽、國人的自豪、家人的驕傲。
年輕的中國航天人
陳堯說:“我還專門有一次去她的幼兒園做過一次航天知識的科普。然后小姑娘確實當時能看得出來,她覺得特別自豪,F在逢人便說我爸爸是做衛星的。”
王夕說:“在每次發射之后,爸媽都會發朋友圈說:凌晨幾點幾分,我兒又將什么衛星送入軌道。我糾正他們說: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我做的只是在整個發射過程中盡到我自己崗位的職責!
王夕的媽媽在看到發射成功的消息后,寫下了這樣的留言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時,距離人類首次登月已過去35年。為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新一代航天人加入追趕的隊伍。王夕在航天科技集團一院讀博士期間,趕上了中國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征五號的升空。
王夕說:“長五首飛的時候,實現的運載能力排在了世界第二,標志我們的運載能力正式邁入了世界的第一梯隊,可以作為我們正在邁向航天強國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王夕在演唱《青年之歌》
陳堯和劉適參與了嫦娥三號的中國首次月面軟著陸,與其他航天人共同創造了嫦娥四號的人類首次月背軟著陸。在嫦娥四號的生物試驗艙內,第一個順利發芽的棉花種子,實現了人類首次在月球背面創造生命。從“跟跑”“并跑”到“領跑”,從航天弱國到航天大國,80后、90后航天人正用青春的腳步向航天強國邁進。
陳堯說:“干咱們中國航天的,我真覺得每個人都是英雄!
嫦娥四號任務圓滿成功,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人員大合影,里面有不少年輕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