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想找啥工作(畢業季 探就業①)
鞏育華 孟思奇 孫志男
開欄的話
5月初,就業季已經過半。不少畢業生已經找到了工作,沒找到的還在奔忙。
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20萬人,比去年多出25萬,就業壓力不小。但各種促就業政策、各地引才政策的出臺,給穩定就業夯實了基礎。本版聯合本報中央廚房碰碰詞兒工作室,推出系列報道,從大學生想找啥工作、企業需要啥樣人、學校能幫什么忙、政策如何來助推等方面,關注并促進大學生就業。
畢業生找工作的時候,什么是他們最關心的?找工作過程中他們又有哪些苦惱?面對選擇他們如何取舍?需要什么幫助?
我們在北京隨機采訪了一些應屆高校畢業生,來聽聽他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求職故事。
需求
選項更多,出路更多
通過采訪發現,以90后為主體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選項多了,出路也就多了。
北上廣不再是必選項。“我原本愿望是留在北京,但是綜合考慮戶口、買房、子女上學等現實問題,最后選擇了天津。”清華大學博士生任碩今說,“我女朋友現在也在北京工作,為了陪我,過段時間就調到天津分公司。”
希望留在一線城市的,對戶口的要求也在降低。北京林業大學大四女生趙瑛琦說:“我比較隨性,所以在找工作過程中,戶口指標不重要,我可能在北京待幾年,再去其他城市體驗一下。”不少人表示,自己的將來有無數可能,不一定非被戶口、城市“錨定”。
當然也有對戶口比較看重的。“有戶口有歸屬感,讓我覺得安穩。”研究生周林(化名)原本已經找到心儀的工作,沒想到用人單位戶口縮編,不能解決了。他選擇了重新再找。
薪酬水平也是高校畢業生找工作時重點考慮的因素。很多同學對薪酬比較看重,他們表示,人不能活在真空里,城市生活成本是真實的存在。但同時,許多人表示可以接受較低的起薪,只要有利于事業的發展,看得到將來的發展空間。當問及具體的期望值時,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喬一茗說:“我期望稅后月工資在七八千左右吧。”
目前,博士生鄧萍(化名)正在北京一所高校辦理入職手續,她的理想就是留在北京從事學術研究。她說,相較于起薪,自己更看重發展平臺和學術研究空間。
專業對口、感興趣,也是很多畢業生堅持的標準。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郭金玲之前收到一家企業的錄用意向,工作內容是寫材料,被她婉拒,“我性格外向,更喜歡去采訪調研、寫新聞,不太適合坐辦公室。”
從事工業產品設計的大四畢業生梁恩瑞說:“現在出現了很多新產業新業態,家長可能不了解,盡管如此,他們很少干預我找什么工作,只要我喜歡就行。”
一位長期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老師告訴記者,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想找個工作其實不難,難的是同時滿足內心多種需求的理想工作。“現實總追不上期望,期望是非常理想的嘛,很多焦慮是這么來的。其實理性一些,海闊天空。”
挑戰
信息混雜,技能缺乏
信息不對稱是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中遇到的第一關。北京林業大學畢業生衛星杓說:“很多時候,我們因為錯過招聘信息而錯失理想職位。”
調查發現,錯過招聘信息不是因為信息少,而是因為招聘信息魚龍混雜,里面不乏虛假信息。郭金玲說,“我的經驗是要辨別哪些企業確實有用人需求,關注企業的具體業務方向,有針對性地投簡歷更加高效。”
此外,就業歧視也是畢業生的一大煩惱,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仍存在一些隱性要求。
鄧萍在面試過程中,一直被問會不會生二胎。“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只能一直強調絕不生二胎。”博士生張博雅介紹,在他們電氣工程專業,同班一位女生進入某企業面試,表現不錯,但最終錄取的還是男生。專業里部分能力較高的女生都選擇了科研院所,因為感覺學術研究行業對女生歧視較少。
本科出身二本院校的郭金玲自嘲得了“求職焦慮癥”,自己本科學校不是985、211,她怕用人單位會另眼看待。
除了專業技能,不少用人單位還希望畢業生有一些錦上添花的本領。“有一次去一家企業面試,面試官說單位籃球隊還少一個人,問我會不會打籃球,我說不會。還有一次,面試官問我會不會跳舞,我也不會。”畢業生衛星杓很羨慕那些多才多藝的同學。
英語筆譯專業的萬靜柯想應聘金融英語翻譯崗位,但自己從未接觸過金融行業,“市場對跨界人才需求很大,但我們缺少相關知識,在校時應該拓寬知識面,多參加實習實踐。”
幫扶
各種政策,諸多利好
張博雅已經收到了3家用人單位的錄用意向,包括2個央企和1所西安高校的教職,他選擇去西安。
“西安最近出臺了人才引進政策,當地高校的人才公寓、科研經費等優勢資源向引進人才傾斜,我認為未來成長空間較大,我又是西安人,回家鄉高校任職是個不錯的選擇。”
日前,多地出臺引才政策,正展開“搶人大戰”。西安推出“僅憑學生證和身份證就可以完成在線落戶”,武漢進一步打造大學生留漢新政2.0版,深圳正在醞釀“鵬城英才計劃”,珠海未來5年每年投入超過25億元延攬各類人才……買房打折、租房補貼、落戶降標、項目資助、一次性獎勵等等,一系列引才政策,對高校畢業生來說,都是利好。
除了各地的人才政策,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和自主創業。比如,基層就業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等、自主創業一次性創業補貼等。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實施就業創業促進計劃。
此外,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在張博雅舉棋不定時,清華大學職業發展指導中心的老師給予了幫助,“了解了我的未來職業規劃后,指導中心老師給我分析了3份工作的薪資待遇、發展前景和學術環境,眼前的路逐漸清晰了,我最終選擇了回西安工作。”
大學生們希望這些扶助更多些,針對性更強些。
清華大學碩士生林雨銘希望建立學校與企業對接機制,加強與往屆畢業生的聯系。“一方面,師哥師姐能教我們簡歷和面試技巧;另一方面,也讓我們了解各行各業真實的工作狀態。”
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徐婷去南京面試的時候,申請了南京市的面試補貼和青年人才驛站,不僅補貼了1000元,還免費住了3天青年公寓。她很高興,“這個政策降低了面試的經濟成本,減少了后顧之憂。”作為一名湖南人,她想回南方工作,但在北京招聘的南方企業不多,經常要千里迢迢跑到當地應聘,時間成本和交通成本都很高,她希望能加強這方面的補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