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經費清單浮現
經過四個批次的陸續發布,國家2018年重點研發計劃經費分配清單幾成定局。《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科技部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18年申報指南發布已進入收官階段。截至目前,共公布40個專項,600余個小項。涉及社會發展、高技術研究、農業科技和基礎研究等四大領域,共計經費預算超130億元。
根據申報指南,在重點研發計劃資助的上述四大領域中,資助力度最大的屬社會發展領域,其項目數和經費預算數占比達41.7%和34.8%,其中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獲得資助最多。高新技術領域的項目數量為162項,占比25.2%,但經費高達44億元,與社會發展領域接近。其中,新能源汽車、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經費預算分列該領域的前兩位,成優先布局行業。
數據顯示,在社會發展領域的14個專項中,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成最大“贏家”。近三年的經費達31億元,每年均穩定在10億元左右。而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云計算和大數據兩個專項擬立項項目數和經費數均穩步上升,兩者2018年的項目數和經費占2016年至2018年總數的40%。另外,今年對醫學有關方面的投入也不可小覷,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五個醫學專項共獲資助12億元,占本年度社發領域預算的1/4,而2016年至2018年醫學類的項目資助達62億元,占社發領域三年預算的30%。
對此,中國農業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李紅軍博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研發計劃經費的分配折射國家對某個行業未來的重視程度。公共安全保障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急需大力提升我國公共安全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態勢研判、救援處置、綜合保障等關鍵技術水平,為健全我國公共安全體系、全面提升我國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而云計算和大數據近年來發展迅速,是新科技浪潮下的新生事物,也正逐步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另外,今年我國在重點研發方面,在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研究的同時,對人類身體健康的投入也在加大。
未來兩年,除了軌道交通、高性能計算等領域在經歷多年高投入之后,正逐步進入“消化期”外,每年的吸金“大戶”社會發展領域的投入其實在下降。數據顯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社會發展領域項目數分別558、360和268項,經費投入分別為103億元、62億元和47億元。不過,由于項目數和經費同步下降,單項平均資助強度并未減弱,平均每項研發費用在2000萬元左右。
“這主要與各行業科學研究的周期特點和國家對行業的優先布局有關。”對此,李紅軍表示。“比如,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和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兩個專項經費3年資助經費達到22億元,說明國家對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影響人民身心健康的大氣污染已經開始重視,并力圖通過包括科技在內的各種手段來解決這一問題。而對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的強大支持,緣于國家建設海洋強國的需求。”李紅軍說。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2018年的定向申報指南較往年有明顯的增多。這些定向項目主要集中在和人類醫療健康有關的專項。針對突發性傳染病、慢性重大疾病、數字化診療方面的問題,今年在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等4個專項中共設置了26個項目、5.3億元經費。此外定向項目還包括畜禽重大疫病防控與高效安全養殖綜合技術研發和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
對此,李紅軍坦言,定向指南主要考慮短期內關注的熱點、突發事件,或者長期得不到解決問題而指定在一定范圍內、由特定單位組織申報的項目。“以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為例,其被列為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專項的一個定向項目,作為‘千年大計’,反映出政府要從科技手段來打造一個環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雄安新區,告別以往‘建新區、蓋新房、造污染、毀環境’的建設套路。”李紅軍表示。
李紅軍指出,項目承接單位應當完善內部信息公開制度,明確單位內部信息公開的責任主體、程序、方式、范圍和期限等,除涉密信息外,財政科研項目預決算、預算調劑、資金使用、研究成果等情況均應以適當方式在單位內部公開。要充分運用信息公開的手段,加強內部監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