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12月16日消息(記者何偉奇)記者從廣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2020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5億元,同比增長6.6%,創近十八年來最高增速,都市現代農業實現跨越發展。
近年來,廣州市緊緊圍繞鄉村產業振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抓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基礎上,以保障農產品安全有效供給和帶動農民增收為重點,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加快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步伐,取得一定成效。
廣州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行為”建設模式大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平臺建設。通過向國內外市場輸送豐富優質農產品,推動廣州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農產品加工進出口的集散地,實現惠民惠商最大化,力爭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成為在全國有競爭力的民心工程。目前已經與132個地級以上城市合作共建,認定962個生產基地、93家產品加工企業,在全國布局16個配送中心和分中心,樞紐型都市現代農業作用彰顯。
在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廣州市立足蔬菜、水果、漁業、花卉、生豬、禽蛋等優勢產業,獲批創建15個“高科技、集約化、全鏈條、大品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基本實現主要產業、主要涉農區全覆蓋,從化現代農業產業園納入國家創建管理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市財政對7個區創建的國家級、省級產業園分別補助1億元和5000萬元,目前產業園累計已投入建設資金13.28億元,其中市區兩級財政投入超過5億元,帶動農戶超4萬戶。引進袁隆平等23位院士團隊助力現代農業產業園和都市現代農業發展。
在打造現代化生產基地方面,廣州市積極轉變農業發展觀念,從產量效益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利用先進理念、領先技術、標準化設施打造一批現代化規模種養基地。建立市級以上農業標準化示范區92個,建有農業部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9家、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31家,建成高標準農田108萬畝。制定實施重要農產品增量提質和“零棄耕”專項行動,鞏固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前三季度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5億元,同比增長6.6%,創近十八年來最高增速。
在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方面,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建設,創建認定全國示范村5個、示范鎮1個,省級專業鎮12個、專業村102個,市級專業鎮12個、專業村108個。著力打造特色品牌,農業類省名牌產品總數居全省前列,增城區榮獲“中國絲苗米之鄉”稱號,增城遲菜心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廣州荔枝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從化荔枝、增城遲菜心、增城荔枝被認定為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增城烏欖等8個品種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在推進都市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廣州市推廣高效節約綠色發展生產方式,引導農業生產向標準化、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目前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共407個,地理標志農產品12個。創新實施商品有機肥購置補貼政策和使用生物農藥獎勵政策,農藥化肥使用量顯著下降,共推廣購置使用商品有機肥4.7萬噸,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0%以上;率先開展池塘養殖水治理行動,完成20.4萬畝池塘養殖水治理和1356個小微水體治理;推廣地膜減量增效技術,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95%以上,有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廣州還把發展觀光休閑農業作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重要抓手,從化區南平村、西和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創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2個、示范點1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6個、示范點20個,省級農業公園5家、市級農業公園111家。今年“五一”前夕舉辦百家農業公園集中開園活動,農民豐收節和中秋國慶節期間舉辦“農民進城,市民下鄉”主題系列活動,打造廣州市農業電子地圖,有效帶動鄉村旅游消費,促進城鄉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