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百姓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一定要把生態文明建設這篇大文章寫好。”

  對于這篇“大文章”,四川寫得很“展勁”。從五年來的數據變化可洞見生態環境質量的明顯改善:PM2.5濃度下降28.6%,優良天數率提高5.6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40%,草原綜合植被覆蓋率達85.8%,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四川從宏觀上布局,推進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建設,發展節能環保、風光水電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建設綠色產業示范基地。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實施產業園區綠色化、循環化改造,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大力實施節水行動。制定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推動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持續推進能源消耗和總量強度“雙控”,實施電能替代工程和重點節能工程。在微觀浸潤方面,則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行“光盤行動”,建設節約型社會,創建節約型機關。

  “川味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也融入了更多創新。峨眉山市積極探索建立《“綠水青山典范城市”指標體系》,通過這套指標體系,構建起與“綠水青山典范城市”相匹配的空間格局;九寨溝縣創新出臺了《九寨溝縣生態文明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涵蓋“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等六個方面,分三級共70個指標,遠遠超過國家規定指標項目,從制度層面保障了生態文明建設向高標準、高層次推進。

  從這些案例樣本可知,“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川人精神,讓四川在高標準完成“規定動作”外,還結合自身區域優勢和資源特點,通過“自選動作”創出了“川味”特色,不僅堅決做好污染減法,也更加注重做好綠色加法,為發展騰出空間容量。

  自2017年以來,全國共命名了四批262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87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四川省先后建成14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和4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獲命名數量和創建成效位居我國中西部地區前列。

  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成都則以公園城市建設引領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擁有了一張城市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園城市”。

  大筆揮毫綠色畫卷,成都在副省級城市中率先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規劃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聚力打造錦城公園、錦江公園, 啟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

  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加快形成,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1.5%。構建“軌道+公交+慢行”綠色交通體系, 推動市域鐵路公交化運營, 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達558公里、躍居全國第4位。啟動建設14個TOD示范項目。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在全國率先實現原生生活垃圾 “零填埋”。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

  在這里,綠色生態價值日益彰顯。加速營造山水生態、天府人文等 6 大公園場景, 建成天府綠道4408公里, 公園、綠道逐漸成為市民新消費、新體驗、新生活的重要載體, 宜居品質和城市價值得到大幅提升。

  成績單,是“展勁”干出來的。這需要高站位謀篇布局,也需要“對癥下藥”。被稱為“千河之省”的四川,境內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2816條、重要濕地12個、天然重要湖泊29個。千頭萬緒,從何入手?對此,四川“下猛藥”:所有江河湖泊都有專人負責,“一河一檔”“一河一策”,治水護水。在河長制“一張圖”基礎數據庫的基礎上,又建立了“一張圖”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把專業的數據生動地呈現在地圖上。

  數據顯示,四川全面實施河(湖)長制,86個斷面水質達到優良水質標準、優良率98.9%,全面消除劣V類水質,完成105條城市黑臭水體治理。

  “綠色家底”不只好看,還能促進生態價值轉化。在成都,以錦城公園為例,其建成運營后,據初步估算,每年生態服務價值量約為269億元,預計可產生40年以上的持續性效益,總價值達1萬億元以上。在遂寧,高新產業在新經濟的綠色賽道上奔跑,“低碳的呼吸”成為遂寧人的生活和消費習慣。在峨眉山市,瞄準“高新輕凈”發展方向,以“一桶水、一瓶酒、一杯茶、一盅湯”為代表的“綠色輕凈”產業不斷壯大。在儀隴縣,柔軟順滑的綢緞,實現了“無印染、有霓裳”的生態制衣。

  “十四五”開局,站在新起點,生態地位突出、生態優勢明顯的四川,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牽引下,又被賦予了建設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戰略定位。在“十四五”時期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任務中,“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切實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美麗四川”被納入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局,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重大部署中。

  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畫卷,正在巴蜀大地徐徐展開。生態文明建設的四川新作為,正在奮力書寫。(文/王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