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的孩子蹦跳著要回家,我們只能傻想:我們的家在哪兒?”舞臺上,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第三中學留守學生的朗誦表演,道出了農村902萬名留守兒童的心聲。
如何填補留守兒童的監護真空,給他們一個有愛的“家”?近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走訪了江西多所學校,試圖尋找補救良方。
在學校里建個“家”
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第三中學學生孫素玲在學校有4個“妹妹”,因她在宿舍里年齡最大,所以被稱為“大姐”。她很喜歡這個稱呼,作為一名跟爺爺奶奶長大的留守兒童,孫素玲覺得,宿舍更像是她的家,“我們一起學習、生活、談心,就是親姐妹”。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大部分農村學校布局進行了調整,一些走讀式學校向寄宿制學校轉化。在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第三中學校長黃文龍看來,留守兒童的教育之所以難就是因為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我們沒有按照三位一體的傳統教育體系去劃分責任,而是主動去攬責任,采取‘缺什么,補什么’的辦法開始探索和實踐‘校中建家’”。
據了解,“校中建家”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種以校為本的家校合作方式,學生在校寄宿,把在家庭生活的部分時間移到學校,由學校及教師來完成部分家庭教育任務。以孫素玲所在的班級為例,8至10人為一組,小組中有男有女,一同就餐、勞動、課外生活等,同性同組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宿舍,每組安排一個家庭教育老師負責學生生活、勞動、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以及與學生家長的交流等。
“這樣班級就成了一個大‘家’,寢室、餐席、學習小組組成了一個個小‘家’,讓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和活動中能夠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滿足,彌補家庭教育缺失帶來的一些遺憾。”黃文龍說。
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
但黃文龍也明白,家庭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那么,如何讓留守兒童的家長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是個難題。
“一方面與留守兒童家長合作很困難,因為他們往往沒有時間,也因教育水平、認知水平等原因沒有能力去教育子女;但另一方面,有部分家長并沒有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沒有重視子女教育的意識,有的覺得教育孩子就是老師和學校的事。”江西省弋陽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方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