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招時間》是央廣網通過“零距離接觸高校招辦領導”為考生提供最新招辦資訊的一檔專訪欄目。通過邀請各高校招辦負責人詳解招生政策、錄取規則等,指導考生填報志愿、選擇專業以及未來職業選擇,幫助家長與學生全面了解最新高校招生政策。清華大學數理類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首席教授賀客斌院士、招辦主任劉震做客央廣網教育頻道,為廣大考生學子介紹清華大學2017年招生信息。
央廣網《高招時間》清華大學專場
2017招生規模計劃與往年持平 首次按16大類進行招生
劉震:進入高考倒計時的時間,各位家長和網友,包括我們的考生,實際上都還是有一些焦慮的。今年清華大學的招生情況,我想有幾個好的消息可以告訴大家。第一個是招生規模,我們今年的整體招生規模與往年是保持一定的,也就是我們的招生規模計劃與往年是持平,考生可以放心報考。其次,在專業設置上面,今年清華大學做了比較大的一個改革,也就是說從今年起,我們首次全面實施大類招生,將以往面向本科招生的49個專業整合為16個專業類進行招生,考生在填報志愿的時候,也需要按照專業類來填報。
這16個大類是哪16個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有建筑類、土木類、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機械航空與動力類、能源類、電子信息類、計算機類、自動化與工業工程類、數理類、化生類、經濟金融與管理類、人文與社會類、法學類、藝術類、文理通式類和臨床醫學類。
但是我們想強調的一點是:我們的大類改革并不僅僅指的是大類招生,更為重要的是與招生相銜接的大類培養和大類管理的環節。
我們說大類的核心應該是大類的培養,所以為了更好的落實大類培養在清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舉措,學校專門成立了大類培養的領導小組,校長邱勇院士親自擔任這個小組的組長。同時,大家也看到,各個大類均由知名的教授擔當首席教授來指導、協調各個大類的培養和管理的工作。比如今天我們非常有幸的請到了朱邦芬院士,他是數理類的首席教授,我們的賀克斌院士就是我們環境化工與新材料的首席教授。除此以外,還有我們的雒建斌院士擔任了機械航空與動力類的首席教授,吳建平院士擔任了計算機類的首席教授等。今天正好有朱院士和賀院士到場,可以請他們跟我們分享一下我們需要數理類以及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的大類培養情況。
數理類含五專業 為學生打下堅持的數理基礎
清華大學數理類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
主持人:感謝劉主任。我們注意到,數理類除了包含數學和物理這兩個專業之外,還包括航空航天、工程物理以及材料科學和工程等專業,這樣分類的原則和標準是什么?
朱邦芬:這樣分類的原則,首先這五個專業都需要比較強的數學跟物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去選擇,比如我將來做數學,我將來做物理、做航空、做材料、做工程物理,這樣的話,有一個堅實基礎以后,再適當的按照自己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原來也有類似的,不知道大家清楚不清楚,原來清華大學有個數理基科班,我們是1998年設立的,當時的出發點就是一開始有很堅實的數理基礎,根據學生的興趣,他可以向清華各個專業輻射。這個基科班成長以后,培養出很多非常杰出的人才比如我們培養的土博士,現在在斯坦福大學做副教授,還有在各個知名大學當教授,各方面人才都很多。所以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實際上是做了進一步的發展。
主持人:剛才劉主任也說了,我們是按照大類培養的,那數理類的特點和我們培養的特色是什么?
朱邦芬:我們的特色,大一學年一開始物理和數學有些不一樣的要求,可能有的同學更多偏向于數學,有的同學比較偏向于物理和工程,所以一開始我們會根據學生的志愿,根據他不同的選課要求和計劃。總的來講,我們這個大類一開始就比較強調數學和物理基礎,我們的最低要求比目前的其他工科專業的數學物理的要求還要高。學了一年之后,我們會分流,主要是根據個人的興趣,一方面是根據自己在清華待了一年以后,慢慢地對各種專業有所了解,對各個專業的發展前景、對專業的愛好,可能會有所發展。另一方面,我想我們在第一年里各個專業也都有自己的新生引導課,會介紹你這個領域將來到底對什么問題有興趣,要解決什么問題,將來出來的人才是國家在哪些方面需要的,它在國際上的地位怎么樣。所以學生經過這一年的加強基礎培育,自己又有不同的思考和討論以后,自己再來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向。我想這個好處一個是基礎打得比較扎實,第二個好處是一年以后選方向會比較有自主性。我知道像很多中學生選專業,很大程度是家長幫他選的,他不是依據自己的興趣,而且現在我們的中學生對社會接觸還比較少。
總的來講,高考填志愿有相當的盲目性,經過這么一來,將來他可能減少盲目性,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領域。而且,我們深有體會,數學和物理基礎打好以后,對從事理工科各個專業都會有一個很扎實的創新基礎。原來我們的學生不光從事理工科,有些后來轉行做經濟、做文科的,都發展得非常好,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為學生創造了非常好的發展基礎。
大類招生 促使更多優秀師資進入大一課堂
主持人:采用大類招生、培養和管理之后,大類內各院系的優質師資如何進行整合?對學生而言意味著什么?
朱邦芬:我想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一年級的學生可能會遇到最優秀的數學、物理的老師。清華老師很多,學生也很多,沒有采取大類招生培養之前,在一年級就遇到一些大師級的人物上課也是比較難得的。采取大類招生培養之后,各院系各專業大一階段都希望盡可能多地吸引優秀學生選擇他們,因此,會促使他們將最好的老師投入到大一的新生教學中。這就使得新生在一年級的時候,就有更多機會體會到某個學科的大師的風采,領會到這個學科妙的精妙之處。我想這一點對學生是有好處的。
另外一點,清華還有“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設有清華學堂班。在數理類里,有兩個學堂班,一個是丘成桐院士做首席教授的數學的清華學堂數學班,還有一個是我做首席教授的清華學堂物理班,我們這兩個班就想培養在數學和物理領域,特別是在基礎研究方面有興趣、有天分的學生。所以我們希望將大類的招生跟這兩個學堂班是連在一起,如果有興趣的同學,而且學得比較好,是可以進入到這兩個學堂班的。
主持人:這個學堂班的選拔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是入學之后嗎?
朱邦芬:入學以后。我們目前的做法還不是大類招生,我們是在一年級經過了一段學習以后進行面試,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情況選拔一些預備生。預備生不算正式的,到二年級我們才開始有正式的招生。大類形成以后,這個學堂班怎么招生,可能還得繼續研究,但我想是有關系的。
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
學科國際化特色明顯
清華大學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首席教授賀客斌院士
主持人:感謝朱院士跟我們具體講解了清華大學的數理類。下面有請賀院士跟我們介紹一下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的具體情況。
賀克斌:我們把環境化工和材料作為一個大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幾個學科對于學生的知識結構要求有相似的地方。比如,一提到環境,大家會認為是治理污染的,但似乎傳統的化工又是在制造污染的。
但是以學科最新的發展來看,治理環境的很多手段都需要用到大氣、水或者化工的基本原理,同時,化工本身的發展在形成環境治理技術的同時,也在往綠色化工、高端先進制造方面發展,無論是化學品還是材料。
再說材料,一些新材料既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治理環境效力,同時又能做一些減少環境污染,保持甚至提升原來功能的新材料,所以說在指向上來講,綠色化工、環境友好材料這兩個指向是一致的,所以我們現在的發展趨勢是從傳統的功能性材料向環境友好的材料發展,從納米技術到高端綠色制造的發展,從傳統的環境治理向循環經濟的模式發展。從這個發展方向來看,環境、化工和材料有很好的共性。
因此,我們在設計環境、化工與新材料大類的時候,把這個放到一起是希望能夠在這幾個學科之間進行互補和加強。實際上原來這幾個學科之間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有很多的合作,正好在這個大類里形成了這樣一個新的契機。
為了實現更優質的大類培養,我們對教學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構和精心設計,應該說代表了目前國內國際在這幾個領域內最新的知識結構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主持人:現在的大類培養和之前的合作培養有什么區別?
賀克斌:以前是合作培養,現在是大家共同培養,是一種全新的格局。當然,它的特點跟剛才朱院士講的是一樣的。我們在第一年給同學更寬厚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未來的發展更強調個人的志趣,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也發現,中學生從中學到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實際上對這些背景的了解還不是很充分,受社會或者是家長的影響比較大。我們提供這一年的機會,剛才講了我們有全新的教學培養計劃,同時像剛才朱老師講到的一樣,一批頂尖的教授,包括我們一批的院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基金的獲得者,都在精心地準備以第一年新生探究課的方式,分別把最好、最新的一些東西介紹給同學,使他們了解環境、化工和材料的學科魅力和未來發展潛力。我想,這是一頓大餐,等著大家來品嘗了。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環境問題其實是一個國際化的問題,您剛才提到這個環境化工、新材料其實都是與國際接軌的,這一大類國際化的程度如何?
賀克斌:這個應該說是我們的一大特點,就像你剛才講的,這幾個領域的國際化程度、國際發展是非常明顯的這樣一個趨勢。本身這幾個學科在清華過去的發展當中,國際化的程度就非常高。我們在設計這個課程的過程中,也注入了新的國際化培養的模式。
比如,我們跟國際上幾十所一流的學校,包括美國、日本、歐洲這樣國家的學校形成了長期合作和交流,包括美國的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密西根大學,德國的亞盛工業大學、英國的牛津大學等。
同時,我們跟國際上的一流企業也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在高年級的時候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比如殼牌、通用電器、巴斯夫、西門子、三菱重工、豐田等一批單位,都跟我們有長期的合作關系。
此外,一批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體系和世行、亞行這樣的體系,也都跟我們有合作。跟一些世界一流大學之間也不僅是交流,還建設了一批重點的聯合雙學位項目,在本科和碩士之間進行銜接的,比如跟耶魯大學、巴黎路橋、密西根大學、日本的東北大學等。應該說,國際化是環境、化工和新材料類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也是它的一個優勢。
全球環境國際班
為全球輸送專業人才
主持人:我們看到咱們除了在分流專業方向之外,還設有全球環境國際班,您能簡單的跟我們介紹一下這個班嗎?
賀克斌:對,補充一句。清華在做培養計劃的過程當中,跟國際化有關的還有一件事,就是我們的本科專業在最近兩年開始在做國際的認證,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簡稱ABET認證。清華第一批做了4個專業,其中有3個專業在這個大類里,包括環境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和化學工程。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畢業以后,跟美國工程教育認證的體系是完全對接的。
你剛才提到全球環境國際班,這個基本考慮是我們學生畢業的去向,希望我們的學生將來要有一批人能夠在國際深上面去了解和影響,拓展我們的發展空間。這個班的設計在傳統學習環境專業知識的同時,要讓他對國際、法律、經濟管理這些方面有了解,對外語水平要求相對比較高,而他在培養方面,除了在我們清華校園里面念書的4年當中,應該至少有幾個月以上的時間,長期在外邊的合作學習,現在已經固定建了一些點,還有若干次的短期的這種實習。目前我們大概已經有三屆畢業生,畢業的趨勢還是比較好的,國外深造、國內讀研的比例都比較高,將來我們要向國際組織和國際化的大公司輸送更多這樣的人才。
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新增2個本科培養項目及專業
清華大學招生辦主任劉震
主持人:感謝兩位院士的分享,剛才我們說了這么多好的專業和好的師資,都是非常頂尖的,那我們回到我們這個招生這一塊來,我還想問一下咱們劉主任,我們今年有沒有新增一些專業?
劉震:是這樣,我們今年分成兩大塊。第一個叫新增的培養項目,像今年新增了兩個本科的培養項目,另外也新增了兩個本科專業。新增的本科培養項目,一個是人文社科類的,社科學院新增的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這個方向,其實跟賀院士剛才講的向國際組織輸送人才是相關的,一會兒我也會做一個介紹。
第二個培養項目是外文系與世界文學與文化研究院共建的世界文學與文化實驗班,加入了剛才我們朱院士所提的“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這個是清華首個文科學堂班,也為未來我們文科高端人才的培養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新增的2個本科專業,一個是土木類,新增了交通工程專業,另一個是建筑類新增了風景園林專業。這幾個新增的項目或專業方向,其實彰顯了清華大學在新百年提出的更創新、更國際、更人文這個目標在邁進過程中的一些學科布局的新思路。比如我們剛才所提到的社科學員新增的全球治理方向,其實這也是清華大學的今年非常重要的一個戰略舉措,一方面它既符合于國家戰略,另外一方面它也是全球時代的一個回應。
我再具體的介紹一下這個專業方向,先給大家看一個數據,據媒體報道,在主要的國際機構中,只有不到3%的工作人員是中國人,且中國的工作人員在這些國際組織中往往擔任入門級的工作,這個與我們國家龐大的人口數量、經濟規模以及日益增強的國家影響力相比較,實際上是不太均衡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在國際事務與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總量少,結構也不太合理。
在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央3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高校的責任,各校要承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五項職能。這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職能,實際上就要求高校要加大力度培養有良好的專業素質,同時具備全球視野創造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這樣一種人才培養,以服務于國家的一個整體發展需求。而這種人素質的需求,就像剛才賀老師所說的,他必須具備多學科、多領域的復合素質。正好清華在推進我們的一個大類給樣的改革上,可以實現這一類的人才培養的需求。
我們培養的全球治理人才有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方面他既要了解世界歷史、國際社會、國際組織的來龍去脈、運作機制,同時也要具備一種跨文化的協作和領導能力,以及去國際組織工作時面對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這樣一些工作人員和同事的時候,他不但沒有陌生感,反而具有出色的談判力和領導力。
同時,對于這樣的學生的培養,還要夯實多樣化的領域和背景知識,不僅要語言過關,剛才賀院士也提到了這一點,還要掌握相應領域的背景知識和過硬的本領。當然,這個方向的學生也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在世界組織工作,比如在世界銀行、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中去學習,獲得立體化的培養,為提高我國在國際組織中任職的人才數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最近正好也有一個契機,“一帶一路”的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關于“一帶一路”的報道和討論也非常多,但是我看大家有一個共識,推動“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國家事務和全球治理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說我們這個方面培養出來的學生,既可以到“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去實踐、去調研,參與這種學術研究,獲得自身成長,同時還可以利用自己所學,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為我們國家戰略來服務,可以實現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之間的一個良性的循環。
主持人:而且其實這個培養項目和專業其實就是彌補我們國家在這個方面的人才缺失,它一直是在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劉震:對,我覺得這也是符合國家戰略的一個措施、舉措。
大類招生給專業選擇留有更多余地
主持人:最后我想問問三位老師,在事實大類招生之后,我們考生應該如何填報志愿?
朱邦芬:我想我們的大類比較適合這樣一些學生,首先,他的基礎學科,數學、物理學得比較好,而且對這個學科有興趣,將來有志在這些基礎學科里面攀登世界高峰的這批學生,我想我們的大類當然是非常歡迎這類學生。
我們還希望有這么一批學生,你暫時還沒有明確“將來我要做什么”,但是你的數學、物理學得比較好,我想在一年里面打下很扎實的數學、物理基礎,一年以后我可以獲得繼續做數學、物理的學習,或者向航空、向新材料、新工程物理。
我自己就是工程物理系畢業的。當時是1964年我們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當時我就覺得我將來上大學應該是為我們國家的核科學基礎做點事情,所以1965年我就考了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后來我認為自己這個選擇是比較恰當的,因為一方面是國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興趣,兩個結合得比較好。另一方面,我覺得我當時很幸運,因為清華的工程物理系,盡管它是個工科院系,但是它從一開始就強調理工結合,因為工程跟科學這兩個結合以后,它的力量比純的工科、純的理科可能發展得會更好。1965年我上清華做出這個選擇,當時沒有像現在,沒有指導,純粹是瞎懵,F在同學的條件比我們那時候好很多,資訊了解的很多,所以如果你有明確的志愿,比如你要上工程物理,你也可以先把數學、物理打好基礎,再來研究工程當中跟物理有關的很多方向,也可以航空里面有很多尖端的跟數學、物理工程相關的一些結合問題,比如材料跟凝聚態物理,這兩個是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如果你的興趣是將來不做基礎學科研究,或是想做比較偏的、國家亟需的這么一些領域,工程、物理、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也可以選我們這個。在得到比一般工科更強的數學、物理訓練以后,再按照自己的興趣去發展。
賀克斌:首先有志于國家和全球綠色發展這方面的人適合報考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這個大類需要三個方面的東西,科學認知的提升、技術水平的提升和國家與全球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志于這幾個方面的比較適合。我們這個大類給大家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希望大家選擇我們大類,共同投身未來全球的綠色發展。
入校后有豐富的二學士學位和輔修專業可選
主持人:兩位院士談的時候上升到了我們這個專業的一個高度,去談這個填報的興趣,劉主任,您對填報有哪些指導和建議給大家?
劉震:首先,剛才朱院士和賀院士都介紹了自己的大類,歡迎優秀學生去報考他們的大類,從我來講,清華16大類總有一類適合我們的優秀學生。關于咱們填報的這些技術,我想有幾個方面可以跟考生和網友做一個交流。
第一個方面,目前來看,全國所有的省份都是高考知分知位以后填報志愿,這樣的情況下,最好的填報建議就是在你知道自己的成績以后,第一時間與我們在各省的招生組的老師和志愿者取得聯系,他們會給你們提供最為詳細的咨詢和最為細致周到的建議,同時我們在高考之后會在第一時間將這些招生組的老師和志愿者同學的聯系方式,在清華大學招生本科招生網和清華大學本科招辦官方微信公眾號“清小華”第一時間公布。
第二個方面,其實很多考生,不像朱老師當時就已經堅定地選擇工程物理和清華大學,很多考生都在糾結選學校還是選專業。
在這個問題上,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學校比專業重要,特別是現在我們在做了大類改革以后,我想在這個問題上面是更明確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正如兩位院士剛才所介紹的,清華實施這種大類培養改革之后,經過第一年的通識教育的課程、專業導語的課程、專業基礎的課程的學習,讓我們學生能夠更加明確自己的學科興趣,減少了高考后立即去選擇具體專業方向的這種盲目性,而且在一年以后,除了在大類內部進行專業確認以外,我們學生依然有很多選擇其他類的專業的機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轉專業的機會。
同時,清華為學生開設了豐富的本科第二學士學位的專業和輔修專業,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學習選擇。這里面有幾個數據,一個是2017年我們的本科第二學士學位的招生專業目前有15個,還在不斷的增加過程中,輔修專業有13個,可修讀學生的比例分別接近30%和接近20%,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我給考試考生更加堅定的一個建議,一定是選擇學校比選擇專業更重要。
主持人:我們也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高考了,三位老師對我們考生有什么祝福的話要說?
朱邦芬:我希望考生們最后一個月再加把勁兒,考上自己心儀學校,選到自己心儀的專業。
賀克斌:希望大家能夠沉著應戰,發揮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實現自己最理想的目標。
劉震:祝各位考試在最后一個月的時間內,放松自己的心情,實現自己的理想。美麗的清華園,更好的清華等待你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