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三亞1月12日消息(記者索迪 實習記者甘景軒)整地、蓄水、撒種……1月10日,在海南三亞崖州區崖城鎮三更老村,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三更制種基地隊長廖志萍正帶著一群工人卷起褲腿光著腳在雜交水稻南繁制種基地里忙得熱火朝天。
工人在整地(央廣網記者 索迪 攝)
“這批種子要趕在這兩天撒下去,才能趕上最佳授粉期。”隊長廖志萍說。
授粉期,是水稻生長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對產量和品質有重要影響。廖志萍告訴記者,根據確定的授粉期反推播種期,以確保種子在播種后能夠按照預期的生長周期順利到達授粉期,并在最佳的氣候條件下完成授粉。
基地里,廖志萍左手胯著種子桶,右手播撒,看似隨意,實則有數得很。種子均勻播撒下去,不同品種不同斤數能播種多少面積,對于有著幾十年制種經驗的“老把頭”廖志萍來說,都在心里揣著。
廖志萍播撒種子(央廣網實習記者 甘景軒 攝)
“這個品種的種子母本70斤可以播種一畝地,今天一共播種600斤種子,播下去成不成功就看花期。”廖志萍說。
從種子播撒下去開始,每個關鍵環節廖志萍都要親自把關。
“每天都要往地里跑,做制種必須腿勤快。”廖志萍說。
春爭日,夏爭時,莊稼宜早不宜遲。水稻制種,抽穗揚花是關鍵,這離不開廖志萍精心的田間管理。廖志萍告訴記者,種子是有性格的,想要種出高產的水稻,得根據種子的性格決定怎么田間管理。
“什么時候授得粉,一扒開水稻葉片,就知道花期快了還是慢了,我們再考慮需不需要‘干預’,這都是卷起褲腳在田里積攢出來的經驗。我從1986年就到海南做制種,一年都沒間斷過,是江西萍鄉最早一批做南繁制種的。”廖志萍回憶說。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數以萬計的萍鄉人像“候鳥”一樣往返海南和江西萍鄉兩地,闖出了“水稻制種看南繁,南繁制種看萍鄉”的口碑。
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三更制種基地長出的秧苗(央廣網實習記者 甘景軒 攝)
海南優質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成為水稻良種的優選地塊,作為我國重要的南繁制種基地,每年承擔了國內水稻等作物30%的制種工作。
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是海南最大的南繁制種生產服務企業,依托海南三亞、樂東、東方等地得天獨厚的制種產業發展優勢,不斷完善產業基地設施設備,建成了集精選、烘干、收儲、轉運為一體的產地服務中心,同時興建工廠化育秧中心,有效提升育秧效率和種苗質量。
早前播種種子長出的秧苗(央廣網記者 索迪 攝)
“我們除了做強制種產業,還要做優做精‘海南好米’和‘海南好玉米’,從種子到種植到加工、銷售,形成全產業鏈的海南好米產業,逐步地發展從種子生產到優質稻種植,再到瓜菜的種植,形成一個生態循環的綠色農業產業。”海南農樂南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范慶君表示。
希望的田野,季季接續,一粒良種的故事在這片南繁土地上將被不斷講述著……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