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太陽暖融融地照進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三弓村,三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黃超心里熱乎乎的。“今年的冬季瓜菜長勢不錯,朝天椒的價格能賣到8元一斤,村民們高興壞了!”剛從村子轉完一大圈回來,黃超今天頗有收獲,“我得再去看看灌溉渠道通不通暢,別影響了瓜菜種植。”
站在三弓村口,黃超用手指給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看村里的變化:近處,水泥村道縱橫交錯,廣場開闊整潔;遠處,一輛輛滿載新鮮蔬果的貨車駛入三道鎮農產品集散中心……
而這些變化的背后,藏著三弓村的逆襲故事:2024年,三弓村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達233.38萬元,成為保亭首個村集體經濟年收益突破200萬元的行政村。
“2017年時村集體收入只有6.5萬元。村里一缺產業,二缺基礎設施,三是衛生環境較差。”黃超說,過去村民們守著土地,難以過上好生活。
三弓村的巨變意味著什么?黃超回答:“發揮資源與地緣優勢,學會‘多條腿走路’,面貌就會大有改變。”
距離224國道不遠處,記者來到了三道鎮農產品集散中心,幾輛大貨車停在門口,等待著將分揀包裝好的農產品運往省內外。
“我們利用國道旁邊的村集體土地,建設了如今的集散中心,這里無論是去三亞還是去海口,乃至省外,都非常方便,吸引了大疆農業辦事點、瓜果收購商、創維光伏辦事點的入駐。”黃超說,這里每年不僅能為三弓村增加12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而且還暢通了村里瓜果蔬菜的銷售渠道。
什吉村村民高和精家里有80多畝地,用來種植豆角、朝天椒等冬季瓜菜。他告訴記者:“三道鎮農產品集散中心離村子近,每到蔬菜成熟的時候,收購商開著車就過來收購,非常方便,收購價格也不錯。”
推動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一條腿”走路不夠穩,也快不了。
“我們積極探索‘黨支部+企業(合作社)’模式,成立了保亭三弓先峰物流服務有限責任公司,主要從事貨物運輸相關業務。”黃超介紹,三弓村出資30萬元,股權占比30%,盈利分紅占30%。“運輸公司正式運營后,每年為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加15萬元以上。”
“三弓村之變得益于政策支撐。”黃超介紹,2023年,保亭出臺《黨建引領村級集體經濟強基創優“百萬村”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擴面提質行動。
借助政策優勢,三弓村不斷創新增收方式,努力走好符合保亭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道路。
房屋出租、土地承包、項目入股分紅……三弓村集體經濟“大樹”不斷壯大,村民也跟著受益。
“春節期間,村里所有路燈都能亮起來。”黃超說,截至目前,三弓村委會投入村集體經濟50余萬元,用于解決生產道路硬化、水利溝、路燈、擋土墻、蓄水池修建等問題。
“未來,三弓村還將全力克服在產業發展中所遇到的瓶頸,尋求與村域入駐企業的深入合作,確保不斷壯大集體經濟。”黃超說。(余佳琪)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