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綠樹成蔭、碧水相依的博后村,一幢幢精品民宿坐落其中。劉琪成 攝
花艷菜綠沃野間,鹿城“豐”光醉人心。新年伊始,漫步于三亞的鄉村、田野,只見草木蔥郁、瓜菜飄香,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2024年,三亞將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視為鄉村振興的關鍵引擎,憑借土地托管、培育特色產業等一系列深化改革與創新舉措,有效激活了村集體經濟的蓬勃活力。如今,一幅幅展現新鄉村風貌、新生活氣象的絢麗畫卷正徐徐鋪展,三亞農村集體經濟“豐”光無限。
勢頭強勁,多村收入破百萬
新年伊始,三亞“三農”領域捷報頻傳。2024年,三亞97個行政村(含10個涉農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1.34億元,所有行政村的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20萬元。其中,50萬元以上的村68個,100萬元以上的村42個,特別是博后村繼續突破1000萬元。
這一連串振奮人心的數據,是三亞在鄉村振興征途上邁出堅實步伐的有力證明,彰顯了三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的顯著成就。
深耕“農”字沃土,三亞精準發力,有效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力,引領農村經濟邁向更加繁榮的未來。去年,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政經分離”和“三變”改革,構建起產權明晰、成員明確、運作規范的基層治理體系。這一過程中,三亞還規范了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有效解決了歷史遺留的“四個不規范”問題,為集體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亞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與2023年相比,2024年三亞農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338.94萬元,占比從13%提升至25%,顯示出經營性收入在集體經濟中的比重正在快速提升;土地發包收入雖然仍占主導地位,達到8237.46萬元,但占比已從77%下降至61%;投資收益為1711.8萬元,占比提升至13%;其他收入為176.4萬元,占比1%。
這一變化表明,三亞農村集體經濟的收入結構正朝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產業支撐,實現多元化發展
三亞農村集體經濟的多元化發展體現在哪些方面?記者經過深入梳理,發現其特色各異,卻又和諧共生,恰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生動寫照。
海棠區洪李村通過發展鱷魚養殖產業,成功實現了村集體經濟收入的顯著提升。2024年,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92萬元,其中鱷魚養殖產業基地為村集體經濟帶來固定收益,形成了鱷魚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為其他村提供了通過特色產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新思路;
吉陽區“明星村”博后村充分利用毗鄰亞龍灣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民宿和鄉村旅游產業,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帶動了村集體經濟快速增長。2024年,博后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183萬元,較上年增長了近10%,成為全市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天涯區水蛟村通過合理利用村委會大樓及場所的使用權和管理權,進行出租或經營,為村集體帶來48萬元的穩定收益;
崖州區乾隆村依托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大力發展深海養殖產業,通過“資金入股+保底分紅”的合作模式,為村集體帶來96萬元收益。發展深海養殖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實現了產業興旺與村民增收的雙贏;
育才生態區那受村在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肖春雷的帶領下,通過自主建設蔬菜和瓜果種植大棚,為村集體創造了244萬元的收益,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帶動了當地農戶的增收;
……
三亞在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還注重政策扶持和集體資產提質增效。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整合中央、省、市財政預算資金扶持行政村、建立經濟強村及項目培優機制等,有效激發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同時,三亞堅持將農村集體資產納入規范化管理軌道,通過規范農村產權流轉等措施,促進了集體資產的提質增效。
為進一步強化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監管力度,三亞積極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集中專項整治行動和“機器管三資”工作。在全市統一搭建了“三亞市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平臺”,實現對農村集體資產的數字化、信息化監管。
此外,三亞還高度重視農村基層干部在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高基層干部在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等方面的能力,為農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張慧臏)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