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是外出務工人員大省,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和規模居全國之首。如何做好這一龐大群體的關愛保護和保障工作,成為四川省委省政府重點關注的大事之一。《慈善公益報》記者從四川省民政廳獲悉,今年以來,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先后列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重點工作任務和省委省政府民生大事加以推動落實,省政府專題召開全省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推動構建省、市、縣三級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形成了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合力。全省鄉鎮和村居一級配備了4萬余名基層兒童福利主任,有力解決了兒童關愛保護“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全省各地從實際出發,創新工作思路,細化工作舉措,呈現出了多點突破、全面開花的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良好發展態勢。
廣元模式——延伸做實關愛服務平臺。廣元市充分發揮市區兩級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會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未保中心”)工作優勢,依托所轄3個區內的學校,在人口集中的鄉鎮設立未成年人保護服務站,由區救助站站長擔任督導,并在人口稀少、偏遠的鄉鎮設置設立未成年人保護服務聯絡點,由站點所在學校校長擔任站長,構建了“站+點”全覆蓋模式,將市級關愛保護工作平臺主動延伸至鄉鎮村組一級。通過聘請專業社工、組織志愿者,先后組織57名農村留守兒童前往滬、浙兩地與父母團圓過暑假,228名農村留守兒童參加快樂研學夏令營,每年發放臨時生活困難補貼5.2萬元,落實救助資金多達400萬元。該市的試點工作直接帶動了全市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整體推進,全市農村留守兒童實現了零傷亡、零傷害、零流浪。
巴中模式——織密構建基層服務網絡。巴中市共有不滿十六周歲農村戶籍未成年人463819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77436人。該市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針對各類兒童群體,從實際需求出發,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在加強基層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方面,出臺《巴中市關于建立城鄉社區兒童福利督導制度的通知》,在鄉鎮(街道)成立兒童福利督導工作站、在村(社區)落實兒童福利督導員,全市共配備專(兼)職兒童福利督導員2649人。特別是該市巴州區在每個鄉鎮通過落實公益性崗位,至少配備了1名兒童福利督導員,專門負責轄區內兒童關愛保護保障工作,構建起了覆蓋全市的三級兒童福利服務網絡。
成都模式——推動創新政府社會協同機制。成都市堅持行政部門和社會組織協作并舉的兩條腿走路模式。在行政力量方面,由市農村留守兒童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民政、教育、司法、衛生、殘聯等多部門資源,協調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以多種形式開展各種關愛保護活動,如金堂縣教育部門在農村寄宿制學校設立“留守兒童活動室”,衛計部門在部分村(社區)建立“生命綠島——留守兒童幸福驛站”,均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同時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上報,建立集中研究解決工作機制,按時通報工作進度,形成了合力關愛保護的工作格局。在社會組織方面,該市利用省會城市社會組織發達的地域優勢,積極嘗試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社會組織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如新津縣陽光社工機構開展青少年暑期關愛活動,組織社區留守兒童開展夏令營活動、美食拼盤活動;崇州市街子鎮依托自駕賞花節公益平臺,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留守兒童關愛行動,募集社會公益愛心捐資成立了崇州市首個留守兒童關愛基金,社會力量介入兒童福利事業不斷加深,形成了政府、社會、家庭共同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工作格局。
德陽模式——發揮司法保護的利劍作用。德陽市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中,堅持關愛與打擊兩手抓的工作策略,一方面通過落實關愛保護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等方式提高關愛保護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對遺棄、虐待、暴力傷害兒童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該市建立了公安、檢察、法院、民政、教育、衛計等部門聯合辦案的工作機制,學校、醫院、福利院等單位發現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第一時間履行強制報告義務,將相關情況及時報告公安部門,由公安部門根據調查取證情況,對構成治安違法的,及時作出治安處罰;對構成犯罪的,及時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對監護人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如遺棄、虐待等違法犯罪案件,民政部門作為申請人及時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訴訟。如2017年8月,在旌陽區檢察院的支持下,旌陽區民政局向人民法院提出了全省首例撤銷監護人資格,另行指定監護人的訴訟請求,法院經審理依法判決撤銷監護人資格,指定旌陽區民政局為監護人。該判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提供了典型判例和法律遵循,開創了借助司法手段強制剝奪監護人資格的工作實踐先河。
眉山模式——著力打造綜合施策源頭治理典范。眉山市立足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父母致富增收的工作實際,增加就業機會,提供外出務工人員返鄉致富新途徑,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發生。一是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納入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規劃。丹棱縣將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納入“科學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全域新農村戰略總體規劃,以農民就業增收為根本,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抓農業,整縣推進新農村建設,基本全域建成幸福美麗新村,吸引大批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全縣農村留守兒童數量從2015年1270名降至560名,留守兒童總體數量大幅下降,轄區三個鄉鎮無困境兒童,兩個鄉鎮留守兒童數量降為9名和12名。二是積極探索“政府+企業+高校”模式,積極打造無留守兒童村(鎮)。眉山市民政局分別與復盛鄉花海桂花湖園區、四川工商學院簽署共建協議,建立眉山市(東坡區)未成年人關愛示范基地和大學生公益活動基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高校智力優勢,在復盛鄉開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鄉村旅游開發、農業“互聯網+”等課題調研,助力桂花湖園區打造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深挖城鄉就業潛力,優先錄用周邊返鄉務工人員,實現復盛鄉農村勞動力就近就業致富,源頭減少兒童留守現象。(鐘 偉)